• 68阅读
  • 0回复

“三结合”试制新产品又快又好 上海医疗器械厂同使用单位和学校、研究机关密切协作 上半年制成一百五十二种切合实际需要的高级精密器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8-04
第2版()
专栏:

“三结合”试制新产品又快又好
上海医疗器械厂同使用单位和学校、研究机关密切协作 上半年制成一百五十二种切合实际需要的高级精密器械
新华社上海3日电 上海医疗器械厂运用工厂、学校和研究机关、使用单位“三结合”的方法试制出的高级精密产品,达到了又多又好又符合实际需要。今年上半年全厂试制成功一百五十二种高级精密新产品,相当于去年全年的八倍。其中高真空泵、扩散泵、人工肝脏、铁肺、人工心肺机,以及进行腹部手术的新型手术器械等二十三种,已正式投入生产。其余大部分都在继续研究,或在使用单位鉴定和临床试用。
今年初,上级机关要求这个厂生产国家需要的高级真空泵和一系列配套设备。党委感到厂内的技术力量已不够,就提出把厂内“三结合”的方法发展到厂外去。党委书记亲自带领工人、技术人员跑到北京、南京、杭州等城市的教育、研究机关和使用高真空泵的工厂企业,取得了很多宝贵的技术理论知识和有关技术资料。南京工学院还派专人来厂帮助。结果,他们只花了一个多月就初步试制成功两种新型的高级的真空泵,并制造出测量超高真空泵的仪器。接着,他们又在医疗器械制造方面,进一步发展了厂外“三结合”的经验。他们在试制新的医疗器械中,除了与有关的科学研究机关、高等学校和使用单位建立经常的联系制度,交流技术经验外,还采用三种形式。一种是,跑出去结合。党委书记、厂长、工人和技术人员,经常到医院参加对心、肺、灼伤病人的“会诊”,听取医生、护士、病人的意见。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深刻体会到病人的痛苦和了解到病人对医疗器械的要求,激起了他们要试制新的医疗器械的强烈愿望。回来后,就着手为病人研究制造各种新的医疗器械。第二种方式是,请进来结合。他们经常请医生到工厂讲病理课,帮助工人了解病情,听取医生们对医疗器械制造的意见,使工人对器械的作用有了进一步了解。还有一种方式是相互“留学”。工厂指派技术员到医院做“实习生”,跟随医生一起查病房,诊断疾病,做动物试验,以取得感性知识。医院也派医生到工厂和工人一起劳动,具体研究制造医疗器械的问题。今年3、4月制成的抢救灼伤病人的败血症治疗机,就是派出去当“实习生”的技术员回厂后,和工人及来厂帮助生产的医生合作制造成功的。上半年,外地一个医院为了减轻病人痛苦,要改革老的开刀方法,要求这个厂制造简化开刀手续的新的手术器械,使几道手续一道完成。他们派来了专门医生和厂里的技术人员、工人一起研究,经过两个月的努力,终于制造出三种新的手术器械。经过临床试验,全部得到成功。
广泛运用厂外“三结合”的经验来生产高级精密产品,使这些产品更加符合了实际需要。过去他们试制新产品,主要依靠翻书本,找资料;有时也到厂外去,但不经常,而且走的是专家路线,只找教授、顾问,不找医生、护士。因此试制的新产品少,速度慢,试制成功的新产品也不全部符合实际需要。现在,他们把使用单位的需要,作为试制新产品的目标,因此今年上半年所试制成功的一百五十二种高级精密产品,一般都是当前生产、医疗单位迫切需要的产品。大搞厂外“三结合”以后,试制新产品的课题也大为增加。很多项目不仅是书本和参考资料上翻不到的,而且是不深入实际连想也想不出的。如肿瘤治疗机、人工肝脏机等新产品,都是因为深入实际了解实际以后,才确定为试制项目的。
广泛运用厂外“三结合”攻高级精密产品,现在已成为这个厂职工自觉的迫切要求。工人们说:过去“高精尖”产品我们不敢攻,现在越尖越要攻,越攻越有劲。张永德、周金发、吴同浴等三个工人,主动到广慈医院去,了解医院对新产品的要求。医院儿科主任医师要求他们帮助制造一种器械来解决婴儿套肠开刀容易发生危险的问题。他们回厂后,就在业余时间和车间工人、技术人员、医生一起动手,造出了不需开刀的小儿套肠医疗器,减少了得此病的儿童的痛苦,保证了患儿的生命安全。(附图片)
一种新产品——超小型标准电池已经在上海科培仪器厂生产出来了。这是女工在检验质量 新华社记者 杨溥涛 摄冯一鸣作(天津美术出版社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