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打破沙锅问到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8-04
第4版()
专栏:

打破沙锅问到底 中共安徽寿县县委第一书记 冯林
有一句俗语:“打破沙锅问到底,还问锅碴在那里。”意思是说有的人对事物总爱寻根究底,有“事不刨根不罢休”的决心。这种作风好不好呢?我们说好!它好在一个“问”字上,贵在一个“细”字上。我们寿县埝口公社有个名叫李广轩的党总支书记,就是这样一个“百问不烦”的同志。他最近作了两件事,对我启示不小。
夏种时,他到北集生产队检查生产,发现这个队夏种进度很慢,什么原因呢?一检查,原来十六条耕牛,就有四条闲着没用。为什么有牛不用呢?又一问,是没有套牛的绳索。但又为什么不添置呢?原来队里没有麻,商业部门未调到。想什么办法解决呢?他思索着。忽然想起一次在齐岗生产队看到有九根绳索,拴在梁头上,闲着没用。便立即到那里借来。同时,又从邻队动员了三十头耕牛来支援,结果,使这个队的夏种日进度由二十多亩,增加到一百三十多亩,提前二十多天完成了夏种任务。
又一次,他到老圩生产队,发现这个队的劳动效率很低,每人每天锄不到四分地。工效为什么低呢?队干部告诉他,主要是妇女多。为什么妇女的工效低呢?一追问,原来是托儿所没有办起来,妇女叫孩子拖住了腿。托儿所又为什么没有办起来呢?原来是队干部不关心的缘故。为什么队干部不关心呢?一了解,队干部都是青年,家里没有小孩,他们体会不到有孩子的妇女的难处,所以没有把托儿所工作放在心上。他把这个问题的根子刨出来以后,就一面教育队干部,一面帮助把托儿所办了起来,从而使妇女摆脱了孩子的纠缠,投入了田间劳动,劳动效率猛增一倍。
不光要问,还要多问,这是我们从上述两件事情上得到的启示。李广轩本人也有这样的逻辑:“多看找苗头,多问找根由,乱丝也能理出头。”所以他对待工作,就特别深入细致,善于替下面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因而群众赞扬道:“不管什么奇难疑症,到我们李书记手里,包管药到病除。”这到不是说李广轩是“华陀再世”,百病到他手里都能够“妙手回春”,秘诀就在于他不满足于一知半解,而在具体工作中具体运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分析事物的方法,学会了精心观察,从多看多问当中把问题的症结找出来,然后投以药石,当然这就能够收到药到病除之效。但怎样才能够从纷纭复杂的现象中把根子找出来呢?那就非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不可。
问与不问,多问与少问,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李广轩是属于前者;但还有不少干部是属于后者。他们虽然身在基层,或者也来到了基层,但却是深而不入,对一些具体问题,不屑插手,纵然问上一问,也是三言两语,飘然而去。这些人不仅没有发觉这种作风的危害性,还振振有词地说:“领导嘛,只要抓原则问题。”言外之意,具体问题都是些琐事,不必去浪费精力。但他们殊不知很多很多具体问题,却都是原则问题的具体体现,上面所提到的帮助下面借几根绳索,帮助办托儿所,虽然看来是件平常的琐事,但却收到了不平常的效果。像这样的“琐事”,作为一个指挥员,难道不值得去多多地问上一问吗?
“水有源,树有根”,一个医生断不清患者的病源,他就不会把病治好;一个领导者,对工作不做深入具体的了解,他同样就不会把工作做好。但怎样才能把事物根源找出来呢?答复有三:一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方法,要认真学习毛主席那种精心观察和分析事物的马列主义的工作方法;二要面向群众,和群众一道来“会诊”;三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决心。只要做到这几条,就一定能够查清病源,百疗百效。同时也只有这样,也才能真正运用好“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而不致陷于事务主义中,钻到牛角尖里去。
解决一个个的具体问题,这是一个领导者的责任,也是领导者的领导艺术问题和工作作风问题。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还是让我们来温习一下毛主席在“农村调查”序言一文中给我们的教导,认真地克服那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工作作风,把工作做得深些更深一些,细致更细致一些,因为:“没有真正具体的了解,真正好的领导是不会有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