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阅读
  • 0回复

在实干苦干中成长——记从修配组发展起来的沙市轮胎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8-05
第3版()
专栏:湖北通讯

在实干苦干中成长
——记从修配组发展起来的沙市轮胎厂 本报驻湖北记者
湖北省沙市轮胎厂是两年前由丘玉龙和沈明才、刘树生三个复员军人办的“橡胶修配组”发展起来的。当时,只有一把鎯头、两把刀、一张桌子、一口灶和价值七十多元的废胶胎,然而大家在共产党员丘玉龙的带动下,发挥“穷棒子”精神,自力更生,勤俭办厂,使这个厂迅速发展了起来。目前,这个厂已为国家积累了四十七万多元资金,已拥有三十二台设备,90%以上的操作都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每天能生产两千多米传动带、百多根高压水管和数十只力士轮胎,成了湖北橡胶工业中的一支主力军。
三个“皮匠”闹革命
这个厂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这要从头说起。丘玉龙等三人复员回来以后,最初都在沙市烈军属制鞋厂做工。丘玉龙经常看见厂里制作车胎鞋底时把一些破损了的废胶胎扔掉,心里怪可惜的。他们把那些废胶胎拾在一起,称了称,足有三百来斤。他们就想:怎样才能把这些废胶胎修补起来,加以利用。1958年大跃进,厂里缺胶胎,派人去汉口、长沙跑了一大圈,都买不到。丘玉龙想起他曾经在汉口车站看见别人热补胶胎的事,便借了点橡胶,搬了口锅灶,试着修补。他将补上胶的破鞋底放进甑里去蒸,结果蒸得跟泡沫一样,出现了很多蜂窝。他又用木板夹住再蒸,结果表面很光滑,看不出修补的痕迹来。厂里于是决定他和沈明才、刘树生专门负责修补胶胎,并在厂外贴了个“附设橡胶修配组”的条子。他们在一个星期里,就利用厂里那堆只值七十多元的废胶胎,做成了价值一千四百多元的鞋底和板车带。厂里又将他们迁到大街上独立门户,挂上了“烈军属制鞋厂附属修配厂”的牌子。许多单位都把一些废汽车胎清理出来,请他们给加工成板车带。他们的生意突然繁忙了起来。
丘玉龙是著名的制鞋能手,每月平均可以拿到一百零八元计件工资。他想:工厂才开始创业,只有千把元资金,如果还像过去拿那么高的工资,要不了几天就把钱花光了,厂子怎么发展?于是主动提出把工资降低到五十八元,沈明才、刘树生两人一商量:“厂子是党派我们三人来办的,大家都有责任。”也分别把工资由五十多、六十多元主动降为四十元。群众纷纷写大字报赞扬他们这种舍己为公的精神,许多人星期天不休息、不要代价地来帮助他们干活。
在最紧要的关头上
一个多月以后,市里能加工修配的橡胶制品不多了,他们一连三天没有接到活。是回厂照旧做鞋呢,还是继续干下去?又怎么干?正在这时,偏又遇上鞋厂磨光机上的破传动带又断了,实在不能再补,眼看鞋厂的生产也要受到影响。
丘玉龙跑到市工业器材公司去问,又打电报去汉口,都没有买到传动带。为什么这样缺呢?他问工业器材公司的老余,老余说:“全国就只有上海、天津、沈阳三家生产。如今大跃进,都要用它。还能不缺?”他向老余要了一节头子拆开来看了看,是帆布与橡胶粘合起来的。他想:要是我们厂里能制造,岂不是可以帮助国家克服一些困难?他马上买回一米帆布进行试验。
试验传动带比搞修配要困难得多了。他接连试验了四次,胶和帆布都不能紧密粘合在一起。别人建议他将帆布胶带用长夹板夹住加热。他找来夹板,刷好胶浆,送进甑里蒸了半小时,打开夹板一看,胶都流跑了,只剩下两层布片。他没有灰心,继续试验。又找来两块旧铁板来夹。不料胶带又和铁板粘在一起了,费了好大劲才撕开。可是胶和帆布却粘合得非常紧密,磨不脱,撕不开。他连忙用砂石把铁板打磨光,涂上油,再夹住蒸。一条漂亮牢实的传动带终于试验成功了。
第二天,丘玉龙就把自制的传动带套上磨光机,机器马上开动起来,转得满欢。于是,他们又抹去了厂名上的“修配”二字,成立了沙市第一橡胶厂。
从一张照片到二十七台机器
传动带试制成功以后,山东、河北和武汉都派专人来大批订货,而他们由于手工操作,一天只能生产三十米,远远不能适应大跃进的要求。怎么办呢?他们派人去上海买硫化机,没买到,只带回来一张硫化机的照片。丘玉龙立即拿着照片去请市里机械厂制造。人家说:“做机器得有图纸,光凭张照片,做不出来。”他们请示支部批准,买了一些手摇钻、台钳等工具,决定自己造。买回的工字钢有一米多长,三百多斤重,没有机床加工,他们就几个人扛着用手摇钻打眼。照片上的机器是单丝杠的,他们的工字钢太长,得截成两段,又没有这么大的锯床,他们就设法改为双丝杠的,不但能截工字钢,生产效率还能提高一倍……。他们凭着一张照片,苦干巧干,终于将一台硫化机制造了出来,生产马上由日产三十米提高到九十六米。
第一台机器制造成功,使大家的信心大大增强,思路越加广阔。他们在街上看见压面条的机器,就设法买回一台改成了胶带成型机;看见农场取蜂蜜,受到了启发,就用一个汽油桶、几张铁片,做成了一台胶浆搅拌机。就这样,几个月的功夫,就制出了二十七台机器,使传动带的日产量猛增到三百多米到六百多米。
去年夏天,市里要求他们的生产翻一番。怎么翻?丘玉龙和大家一起研究来研究去,认为关键在硫化机上。这时,正好他去市里参观双层织布法,马上联想到自己厂里也能搞双层压胶。回来一试,硫化时间竟缩短了一半。他再设法提高温度,硫化时间又缩短了三分之一。日产能力于是又提高到一千六百多米,提前完成了翻一番的计划。从此他们的生产也正式开始列入了国家生产计划。
向自动化进军
生产发展得这样快,可是涂胶工序还是手工操作。每次涂胶,都得到四五里远的大广场上去,将帆布绷开一百多米,然后来回涂,正面十二道,反面十二道,每人每天得往返奔跑八、九里。一遇雨雪天,还得停工。
丘玉龙和几个工人到外地“取经”,在武汉看见大桥橡胶厂给雨衣布上胶使用一种土涂胶机,只用手工两面涂四道;在上海又见到一种洋涂胶机,完全不用手工,还只涂两道胶。一打听,每台得十三万元,人家还不接订货。春天,全市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猛攻落后的手工操作。大家在丘玉龙主持下,想法用土烘炉代替蒸汽锅炉,用废旧的补胎机架子代替涂胶支架,同时还想法搞了对滚筒和胶槽,使帆布穿过这里就两面涂上了胶,他们总共花了七千多元就制成了一台自动化的联合涂胶机。传动带的日产量马上跃到两千六百米,最高达到三千六百米,工人还减了三分之二。由于机器绷得紧,每一千米胶带还能节约六十平方米帆布,而质量完全符合国家要求。他们提前七个月完成了全年的生产计划。他们的工厂又正式更名为“沙市轮胎厂”。
现在,他们正在猛攻材料关,要使他们需用的二十多种附料都能自己生产,把工厂逐步建成一个小型橡胶联合企业。
× × × ×
最近,在沙市轮胎厂建厂两周年的时候,中共湖北省委特发来贺电,给予这个厂很高的评价,称这个厂是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称这个厂的厂长丘玉龙是“工业战线上的王国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