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制度化前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8-06
第2版()
专栏:

制度化前后 吴滤
阜新煤矿建立起一百三十四个井下办公室,一千一百多名坑段长以上的领导干部都搬到井下办公去了。这是领导方法上一个重大的变革,它把深入生产第一线的领导方法制度化了。
制度化,把一些在实践中证明是切实有效的领导方法订之为制度,是巩固改进领导方法的成果的一项重要措施。它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领导方法。这种领导方法把个别单位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从制度上肯定下来,扩大使用于一般单位,使之成为一般单位改进工作、搞好生产的共同武器。我们企业领导工作中许许多多好的制度,都是这样从实践中总结出来,又回到实践中去,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发展的。相反地,有一些很好的领导方法,没有形成制度,就往往只是昙花一现,难以坚持。
拿煤矿生产来说,煤矿生产的特点是地下作业。而长期以来,生产的指挥机构却是设在井上的。这种“井下生产,井上指挥”的情况是脱离生产指挥生产的最典型的表现。由于井下煤层情况和地质情况经常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坐在井上很难及时掌握的,因而在煤矿经常发生生产部署同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情况。大跃进以来改变“井下生产,井上指挥”的脱离实际的做法,成为普遍的口号,到井下去指挥生产的经验也有不少,但是坚持下来的,却并不很多。为什么呢?恐怕没有把这些经验很好地加以总结,订成制度就是一个重要原因。熟悉煤矿的同志都会知道,到井下去指挥生产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别的不说,若是没有下井的决心,日常的生产事务就能把你缠在井上,终日忙忙碌碌,根本下不去。当到井下去指挥生产还没有成为制度的时候,也就是说,似乎还是“可下可不下”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会“有人下有人不下”、“有时下有时不下”、“领导抓得紧就下,领导抓得不紧就不下”,最后无形中屈服于习惯势力,重又是“井下生产,井上指挥”。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现在,阜新实行的井下办公,把深入第一线的领导方法制度化了,它的生命力就强大得多。仅仅十几天的时间,阜新的井下办公就由个别坑口普及到整个矿区了。
然而,我们又不能迷信制度。把一些好的领导方法用制度肯定下来,并不意味着这些领导方法从此就可以一帆风顺地推行开去,更不意味着就能长久地坚持下去。把一些好的领导方法用制度肯定下来,对前一阶段的工作说来是一个总结,对以后的工作说来仍只是一个开始。这些制度实行的好坏、是不是长久坚持下去,还要看我们对这些制度是不是采取严肃的态度。制度再好,缺乏严肃的态度,不是切切实实地去推行,而是马马虎虎地“走过场”,仍然不能在生产上收到效果。有了严肃的态度,认真把这些好的制度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就一定能在生产上收到实效,并且能使这些制度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日趋完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