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现场解决问题深透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8-07
第5版()
专栏:来自第一线的日记

现场解决问题深透快 中共山西芮城县委第一书记 李琏7月13日
在南磑公社南张管理区第三生产队,劳动了几天,发现下去的干部在工作方法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劲头很大,但起早摸黑只顾劳动,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推广工作中的经验,却做得很少;一种是坐不下来,整天是这里跑跑,那里看看,很少帮助基层干部解决具体问题。同时还发现队干部整天纠缠在派活、叫人的事务圈子里,忙得不可开交,顾不上研究全队工作。究竟如何当好队干部的“参谋”,队干部如何做好工作,这是所有干部在深入第一线后,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我和一块下来的同志,就抽了个晚上时间和所有队干部,连同在这里的所有工作组,共同在一块把这个问题研究了一次。研究的结果,确定我们都具体分工担任一定的工作,深入田间,一边劳动,一边帮助解决问题。我担任了副队长,和陈俊哲负责田间管理,制订定额;曲廷湛负责了饲养管理工作;刘学珍、王允忠、张钦、赵五子深入灶房,担任了事务长和炊事员;叶向唐负责政治思想教育;几个队干部也同样进行了分工。经过这几天的实际摸索,总结出一套“七一二四”和“学、干、研、碰”的工作方法。即七天当中,白天劳动,抽晚上时间学习、开会、研究工作,在时间支配上,一个晚上和支部委员会讨论工作,两个晚上开会(星期四晚上召开群众会,星期日晚上召开党、团员生活会),其余四个晚上学习。“学”是和社员在一起学理论、汉语拼音和农业生产技术;“干”是和社员在一起劳动,参加生产,指导生产;“研”是利用星期一的晚上和干部在一起,总结上一周的工作,布置下一周的任务;“碰”是每天饭后和队干部碰一次头,了解当天生产进度情况。通过这一工作方法的贯彻执行,要求所有干部,在很短时间内达到四会,即会搞以三包一奖推行劳动定额为中心的田间管理,会当事务长和炊事员,学会农业生产技术,会喂牲口。队干部一致反映说:这一下心中有数啦,工作主动了,效率提高了,工作上出现了生龙活虎的新气象。
7月14日
这个管理区共有二十六个生产队,其中有十七个生产队住在水地区。每天有三百多亩水地要下种,有三百五十五亩菜地、四百三十亩水地棉花和已下种出土的六千多亩秋粮作物,都需要加强管理,伏耕任务还有六千多亩。这么多的农活挤在一起,每个劳力平均要管理九亩九分地,无论如何也管理不过来。管理区和生产队的部分干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没有办法解决。相反,住在旱地区的九个生产队,除了在十七个水地队补种了一少部分秋粮作物外,再没有别的事干。
究竟如何合理使用劳力?需要马上解决。在开展继续抗旱补种的同时,“管”字立即上马,认真加强田间管理,这是摆在眉梢上需要立即解决的一个问题。于是,我们一面亲自深入下去,摸各队农活和劳动力的底子;一面和管理委员会以及所有工作组,研究了这一问题。经过反复算劳力,算任务,算时间,最后还是决定从旱地区队抽了二百二十六个劳力,一百一十二头牲口到水地区“安营下寨”,采用两种办法,进行田间管理,一下“管”到丰收。一种是合伙管理,做在一块,收在一块,秋后分在一块;另一种是固定专业队伍,划出地块,实行包工包产,分开管理。社员们一致反映说:这一下心可安下了,责任明确了,到了地里有了抓头。生产一下上了轨道。
7月15日
这几天,在田间劳动时发现一部分社员劳动不够积极,上地晚,收工早,作活中休息时间过长。追其原因,主要是劳动没有定额,责任也不够明确。我们就在东捻地锄棉花的时候,开始实行了劳动定额,四垅一亩,锄一垅一分。结果,提高了工效。接着,我们又进一步把全队劳力,根据当前农活划分成三个流动作业小组,一个组负责伏耕,一个组管理棉花,一个组管理秋田。从此,队长下地时再不叫人等人了。
这一办法和管理委员会研究后,马上成立了包工包产定额研究委员会,三天以后在全区普遍推广开了。
7月17日
今天早上馍蒸得不够好,大家很有意见。如何提高作饭率,出面率,饭菜花样多,使社员吃饱、吃好、吃省,这是搞好生活的一个中心问题。这一段我们深入食堂,深入磨房,协助生产队的炊事人员、磨面的,经过改笼、改灶、改箩以后,原来一百斤麦子只能磨九十三斤面,现在磨到九十五斤;原来一锅面条需要三十三斤面,现在只用二十七斤。这样,不仅吃得饱、吃得好,而且每天还节约粮食十一斤。
以后,就有六、七个队的食堂自动前来学习。我们随即召开了现场会,推广了这一经验。目前已以第三队食堂为中心,开展了红旗食堂和红旗磨房竞赛运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