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阅读
  • 0回复

在向大自然作斗争中夺取主动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8-09
第1版()
专栏:社论

在向大自然作斗争中夺取主动权
近几年来,我国人民在对大自然作斗争中取得了特别巨大的胜利。不少地区连年遭受旱涝和其他自然灾害的侵袭,但是,这些地区的农产品的年产量仍然高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平均年产量;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则获得了更大丰收。这是怎样获得的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全国各地广大群众和各级干部学习毛泽东思想已经有了很大成效。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已经变成了巨大的物质力量。在困难的情况下,人们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斗志昂扬地运用一切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想出更多办法在种种情况下争取增产保收。在情况比较顺利或抗灾斗争得到初步胜利的情况下,人们没有在胜利中陶醉,而是兢兢业业地继续斗争,一方面运用有利条件争取更大胜利,一方面防备发生新的困难。有了在各种不同情况下都能应付裕如的准备,就能够确保在不利的情况下也得到胜利,在有利的情况下就得到更大的胜利。
7月12日,本报发表了陕西省农村在当前生产中建立三道防线,准备两套锣鼓,在干旱条件下争取秋季丰收的消息。今天,又发表了云南省农业战线上部署三道防线,坚决多种多收,坚决高产多收的消息。山西省委也已经通知全省各地学习和推广灵丘县落水河人民公社“摸清规律,研究对策,防字当先,两套安排”的抗灾经验(本报7月8日介绍了这个经验)。陕西、云南、山西的这些做法,正是运用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指导生产斗争的几个范例。人们在战斗中都要力争主动,力避被动。毛泽东同志历来指示我们争得主动权的方法,就是:力求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自觉的能动性;要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要集中优势力量打歼灭战,一个又一个地夺取堡垒。
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指出,要取得革命斗争和生产斗争的胜利,必须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然后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发扬人的自觉的能动性。在目前条件下,同大自然作斗争,像打仗一样,有许多现象比别的方面的现象更难捉摸,更带所谓“偶然性”。但是,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的,“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不管怎样的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知其大略,知其要点,是可能的。先之以各种侦察手段,继之以指挥员的聪明的推论和判断,减少错误,实现一般的正确指导,是做得到的。我们有了这个‘一般地正确的指导’做武器,就能多打胜仗,就能变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论持久战》)大自然的变化也不是什么“神物”,而是天地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也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它的规律。集体力量的强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更使掌握这些规律增大了可能性。陕西、云南、山西等地的“三道防线”“两套安排”,都是总结了当地多年来农业生产和抗灾斗争的经验,分析了当地自然环境的情况和作物生长的规律,研究了今年的具体情况,而后采取的战略部署。云南每年5月以前天旱不雨,不少地区从前一年冬季到第二年5、6月这段时间滴雨不下,按节令栽种有严重困难。另一方面,历年的生产实践证明了,越是干旱的年头,地温越高,就这一点说则有利于农作物的成长。如能充分运用这个有利因素,就能变干旱年为丰收年。关键在于能不能抢在雨季前把作物栽种下去。要在雨季前栽种,就必须有水灌溉。由于过去基础薄弱,经过解放后连年兴修水利,云南全省的保水田还只有二千万亩,其他大部分农田还不可能有水灌溉。因此,必须在雨季前地温高最有利于增产的节令内栽完这批有水灌溉的二千万亩田,保证它们确实高产多收,力争“一亩顶两亩”。根据云南省的水利条件,即使在栽插节令前滴雨不下,仍能保证这两千万亩田按节令栽种,这是比较有把握的第一道防线,也是保证完成今年生产计划的主要防线。同时,他们又积极做好准备,一旦雨水落地,就突击抢栽其他农田;如果到了一定季节仍然缺雨,就要及时在这些田里种上耐旱作物。总之,要尽可能争取多种多收。这是不可忽视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是完成全省今年农业生产计划的基本部署。此外,又根据云南土地广阔、气候条件好的特点,在大面积栽种基本结束时,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大种晚秋作物。这就是第三道防线,可以成为今年农业增产的重要后备。这样的部署是周密的合理的。这正是科学地概括了当地农业生产经验和自然条件的特点,具体地分析了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的结果。
陕西、云南、山西等地的经验,有普遍的全国的意义。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三道防线”,“两套安排”,充分体现了从坏事中看出好事和变坏事为好事的精神,在种种困难情况下都能看到有利因素,都能抓住有利条件;同时,又充分体现了预防好事变成坏事和力求使好事变成更好的事的精神,在比较顺利的情况下也向最坏处着想,向更好处努力。在“三道防线”中,每一道都有“两套安排”。既为对付最不利的天时作了周密的打算,也为利用最有利的天时作了必要的准备。既抓紧了条件最好的土地上的丰产措施,也照顾到条件最差的土地上的保产措施。既注意了多种多收,又注意了高产多收。既准备了战胜一种灾害、短期灾害,又准备了战胜多种灾害、长期灾害。这样,在最不利的情况下也能固守阵地,确保完成生产计划;在最有利的情况下又能不失时机,超额完成生产计划。这样,就有了最大的回旋余地,也就能最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三道防线”,“两套安排”,根本目的都在于想出更多办法增产粮食和工业原料,根本精神都是要求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鼓足干劲,在情况有利的时候准备迎击困难和扩大战果,在情况不利的时候也信心百倍地奋勇前进,在情况不能判断得十分清楚的时候决不心存侥幸。只有永远地鼓足干劲,在客观许可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才是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我们说的设想多种可能,是说既不能尽往好处想,又不能尽往坏处想,也不能只作“不太好也不太坏”的打算。向最坏处着想,也是为了力求把坏事变成好事。在陕西、云南、山西等地的每一道防线、每一套安排中,都包含着一系列扎扎实实的防守和进攻的措施。既要狠抓每一道防线,又要积极准备下一道防线。在具体行动当中要一步不放、步步坚持,争取几道防线的全胜。上至最好,下至最坏,都有准备,都有办法,“东方不亮西方亮,这里丢了那里找”,人们的视野和活动的范围海阔天空了,就比较主动、比较自由了。一方面,我们应当相信,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一切规律都是能够认识的;在和自然斗争中,人决不是无能为力的;人的干劲鼓得越足,越能正确地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另方面,我们应当了解,许多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部正确无误地掌握住它们的规律;对于有的严重的自然灾害,即使了解了它的活动规律,目前也还不能完全控制住它。“天有不测风云”这句话起作用的范围正在不断缩小;但是它在目前还不是一句完全不起作用的话。要设几道防线,要作几套安排,正是为了在发生“可测”的变化的情况下能稳操主动权,在发生“不测”的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力争稳操主动权。
在农业生产斗争中,把“人定胜天”作为战略口号,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这就是说,我们不怕任何自然灾害,从整体上看,人是大自然的主人,我们能够尽一切人力的可能去抵制或减轻它对农作物的威胁和危害。广大地区千百万群众的抗灾斗争,充分体现了这种必胜信念和英雄气概。但是在每个战役当中,在每项生产活动当中,在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上,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各种困难,区别不同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集中优势力量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所教导我们的:“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当前,农业战线上总的形势是很好的,我们有理由充满信心地夺取今年农业战线上的胜利。同时,在争取和保卫农业丰收的每一场斗争中,都要认真分析实际情况,妥善安排轻重缓急,集中主要力量夺取一道防线又一道防线的胜利。战略和战术是不可分割的。我们敢于藐视困难,一方面是由于在整体上对形势有正确的认识,又一方面是由于在一个一个具体问题上有足以征服困难的具体措施,而且能够坚定不移地采取比较准确有力的措施。在每一道防线上都有两套安排作保证,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攻中有守,守也是为了攻;这样,就能把农业战线的主动权紧紧握在我们手中。
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要不断地取得更大的胜利,必须一方面用更多的物质武装起来,一方面用更多的理论武装起来。“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矛盾论》)我们有了强大的人民公社,又有社会主义工业对农业的越来越多的支援,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条件越来越有利。可是,要确保取得胜利,还须加上主观的努力,还须善于运用客观的条件;不但要有战胜大自然的勇气,而且要有驾驭整个斗争形势发展变化的能力。在这里,加强理论修养、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思想水平就有了决定的作用。我们一定要更多更好地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并且把它正确地灵活地运用到当前的实际斗争中去。这是取得更多更大的胜利的极其重要的保证。
(这篇社论是本报编辑部和云南日报编辑部共同写作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