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生产小配件解决大问题 望江公社力车修配厂大力赶制力车配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8-12
第2版()
专栏:

生产小配件解决大问题
望江公社力车修配厂大力赶制力车配件
编者按:任何机具都是由若干零件装配成的;如果机具缺少了零件,那怕是一个小螺丝钉,就不能使用。而机具在使用过程中,经过磨损消耗,总会发生缺少零件现象。因此,生产小配件是既保护机具又保证使用的一个重要工作。
望江人民公社力车修配厂的职工,克服种种困难,大力生产气门针和老桩,使许多因为缺少配件不能使用的运输工具得以修复,重新投入了生产。生产小配件,解决大问题。希望各地县、社工具制造修配厂,在试制和生产工具的同时,也能注意这个问题。
本报讯 襄樊市望江人民公社力车修配厂的职工,主动找产品的“缺门”来安排本厂的生产,大力赶制农村运输工具所需的小配件。从今年5月到现在,生产气门针二十三万个、老桩二万套,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
气门针和老桩看来都是极小的零件,但胶轮板车、自行车如果缺了这两个小零件,就不能使用。随着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这两种产品的需要量大大增加。如南漳三道河水利工地,就有二千多辆板车因无气门针、老桩而不能使用。襄阳县张湾人民公社有个农民在运粮途中损坏了气门针,车胎跑了气,无法移动。
望江人民公社力车修配厂的职工经过一个多月的摸索,终于用钳子、手锉、钻子等手工方法试制成功气门针和老桩。开始生产的产品质量很差,工效也很低,每人每天平均只能生产五套,远远落后于需要。为了进一步提高产量和质量,职工们又以“穷棒子”和不断革命的精神,人人献计,个个革新,在没有机器、没有技术、没有材料的情况下,开动脑筋、勤学苦钻。他们利用旧脚踏车的废车幅条、座盘、旧钢碗、轴头、花鼓、钢叉及大厂下脚料,创造了小型简易车、刨、铣、钻、锯、过丝等八种专用机器和三十五种刀具模具,自己武装自己,实现了老桩生产机械化半机械化。学员张荣庆、杨万海、马永德,用废轴头当车轴,用废角铁做隔板,用废钢片做锯盘,在师傅纪尚有的帮助下,创制了一部三用小锯床,提高工效四十一倍。学徒杨振礼与师傅张金良合作,使气门针生产采用了精密铸造、一模多铸等新技术、新工艺,工效由日产六十套提高到二百套,产品质量赶上外地水平,成本很低,每个六分钱。当这批产品上市以后,立即受到群众的欢迎。三道河水利工地购买了以后,很快就将存放了三个多月的二千多部板车修配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