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深山密林里的好管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8-14
第7版()
专栏:

深山密林里的好管家
本报记者
来到陇南山区的文县碧口人民公社,听见许多人在赞扬徐家湾生产队的党支部书记王凤才。有人说:王凤才是贯彻“四同”作风的好榜样;也有人夸他是亦帅亦兵的典范。他一年三百六十天,脑子里装满问题,手腿闲不住,领导社员建设山区的光荣事迹,说也说不完。
徐家湾座落在以艰险闻名的“阴平古道”旁,现在这里已经开辟了公路。我们沿着白龙江、顺着公路前进,渡过白水江,穿过当年姜维背水破敌的玉垒关,来到徐家湾。抬头四望,到处是巍峨陡峭的大山。徐家湾生产队三十八户、一百二十多口人,散居在纵横数十里的七个山沟里。我们看到:山脚下麦子一片金黄,山腰间梯田层层,块块地边砌着整齐的石围墙,肥壮的玉米长的流绿滴翠。男女社员正在给秋田锄草,灌稀肥,清风传来阵阵爽朗的笑声和歌声。……
苦难的徐家湾变了!它的变化,是王凤才和这里的农民一起战胜灾难和贫困的见证!
王凤才原是碧口镇人,他爹给财主当雇工,一身肉快折磨光了,背上的债却越来越多,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抛下幼儿,只身进了山。从此,王凤才就成了财主的“两脚兽”。三十年前,他又步上了父亲的后尘,让财主逼的咬咬牙离开了碧口镇,逃到了徐家湾。这里,山大,林密,沟深,石头比泥土多,野兽经常出没。在旧社会,这里是被人遗忘了的地方。王凤才在这里搬石垒墙,盖两块石板当屋顶,烧片梢林,挖开石层播下一粒籽。这些巴掌大的“卧牛田”,“石窖地”能够长庄稼已不容易,但是苗出来了,太阳像团火,把禾苗一股劲烫死;大风一刮,石片乱飞,田苗窝子就盖得死死的;一场暴雨,连禾苗根子也找不见了。侥幸熬过了三灾八难,好年成时,一亩地顶多打六十多斤粮。这里的人经常只好靠野菜、野果充饥。到了解放前夕,全徐家湾只有两户人家。解放以后,逃荒的人陆续回来,王凤才也当了农业社的社长。当他带领群众顺着这条通往幸福的集体化大道迈进的时候,社里却发生了一件叫人沮丧的事:阳山和左家沟门在讨论农村发展前景的时候,有两户社员说:这么个穷山沟,再变也赶不上川里;往后,川里就用拖拉机啦!我们种的是“卧牛田”,不如早点搬到川里去。有些人同意这个意见,想扔掉徐家湾,到川里去重新安家立业。王凤才乍一听有人嫌山里不好,心里像针扎一样,他埋怨他们好了疮疤忘了痛;后来转念一想,不能怪社员忘本,大家也是想快点使用拖拉机,快一点建设社会主义。但是,在这样个山沟里,怎样能给社员办好事情,建设山区,建设社会主义呢?这是他很久没有想清楚的问题。这时,县上组织他去武山县邓家堡参观水土保持工作。他到那里一看:山上是密密的幼林,渠里有清清的流水,鸭群游荡,机器隆隆,谷子长得赛过了平川……听邓家堡的人介绍说:原先这里也是个穷地方,千沟万壑,十年九旱,川下的姑娘也不愿嫁到山上来。这时,王凤才想透了一个道理,只要学习邓家堡人民的革命干劲,穷山恶水就能变样,徐家湾也能变天堂。他回社后,就向大家提出了学习邓家堡人民的冲天干劲,发奋图强,改造徐家湾石窖地的计划。
秋收过后,王凤才就带领一部分社员到左家沟门,拣石子、搬石头,动手改造石窖地,他想通过实际行动带动大家改造山区,刚一开始,就碰到了阻碍,社员王仲成说:“一颗石子四两油,除了石子没长头,我看拣石子没有什么好处”。
“没好处?石子拣掉了,少打几页铧,多锄几遍草,总是好处吧!”一群青年不服气地争论了起来。
“那能打多少粮食?”
“信不信,不由人!阳山王仲银的那块地是面镜子,原先那也是个石窖地,前几年拣了石子,整平地面,变成了刮金板,我看咱们还是去看看”。一位老社员建议说。
王凤才支持了这个建议,带领众人来到王仲银的地里,王仲银笑迷迷地给大家说:“先前,俺地少,人口多,才想出了这个办法。原来一亩只能收六十来斤的石窖地,这几年增加到了两百斤,连我自己也没想到!”
事实教育了大家。王凤才又请了几个老农和王仲银一块总结了改造石窖地的经验,及时在社员中宣传,于是改造石窖地的群众运动便轰轰烈烈地展开了。1957年冬天,党支部领导全体社员,以左家沟门的那块石窖地为重点,集中劳力,改造石窖田。王凤才挂帅当兵,带头拣石子、搬石头,地里的石头都垒在地边上砌成了石墙。这时正是数九寒天,手脚都冻肿了,大家还是坚持干。有人看到困难想退缩,王凤才领着大家讨论。社员们说:“冬天农闲不干,开春农忙想干也顾不上。”“辛苦几天,幸福万年,这是应该的。”地平了,石头拣净了,王凤才又领着社员们到深山老林里刨腐植质,一背斗一背斗背到地里,一直把新平的十来亩地垫了一尺多厚。过了春节,王凤才又领着党团员进行深翻,种上了金皇后玉米,作为社里的试验田。为了力争高额丰产,王凤才又跑到城关公社西元生产队去取经,学习他们灌稀肥、锄草的经验。后来,玉米丰收了,平均亩产五百六十多斤!丰收的事实坚定了人们的信心,鼓舞了群众的斗志,人们说:穷山恶水可以战胜。
1958年冬天,他们又仗着人民公社的无穷威力,把改造石窖地的运动由左家沟门扩展到徐家湾生产队所有的山庄;从拣石子、搬石块发展到自造炸药炸掉几方、几十方的大石块,向山争地,开辟了几亩、几十亩一块的方方正正的好梯田。正当战斗紧张的关头,王凤才病倒了,饭也进不了口,社员们都劝他休息,可是他在家里怎么也蹲不住,就把沙罐子带到地头,一面熬药,一面领导社员和顽石作战。王凤才带病工作的行动,大大地鼓舞了群众,许多石头被搬掉了,大块平地出现了!1959年的春天,徐家湾变样了。“卧牛田”变成了宽大的台阶梯田,社员们新砌的石堤,像一道铜墙铁壁堵住了凶暴的白水江的侵袭,护住了从河滩里新夺来的二十多亩好稻田。辛勤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1959年秋天,漫山遍野都是一片好庄稼。在人们辛苦经营的土地上,结出了一尺来长的玉米棒子,试种的花生、甜菜,第一年就传来了高产的预报。谁知将要成熟的庄稼,却又受到密林里的野兽的践踏。阳山的二亩多玉米一次就被野兽践踏光了。从前,遇到兽害,人们都是躲在窝棚里鸣锣放炮,点起松明火把,把野兽惊走就算了。现在,到处都是公社的庄稼,再不能赶跑就算完事,必须彻底消灭兽害,才能保住全公社的财富。王凤才凭着多年打猎经验,把人们组织起来。一批人守在窝棚里,继续用老办法看守庄稼;另外组织了十来个好猎手,带着干粮,背上火枪和弩箭,由他亲自率领进山围剿。他们不分阴晴昼夜,吃在山上、住在山上,一秋天,共猎获了二十五只野猪、黑熊和其它害兽,保住了丰收的庄稼。漏网的害兽也纷纷向后山老林里逃命,再不敢下山搔扰。
就是这样,王凤才带领大家让山石搬家,河水让路,野兽逃窜,河滩献宝,使穷山恶水的徐家湾变成了幸福窝。1959年粮食平均亩产四百零二斤,每人平均有粮从二百斤提高到一千六百六十斤,家家户户都有存款。人们形容自己的日子是“步步登高”。前些年,平川上的人把徐家湾的农民叫做“穿烂羊皮袄的”,现在人们成群结队的到这里参观取经,学习徐家湾人们发奋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社员们向来客谈起当地的变化时,都衷心感激党的领导,异口同声地称赞王凤才是自己的“好管家人”。那些想搬下山的人也都不想走了。
今年,徐家湾又赢得了夏季大丰收。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王凤才正和社员在山野江畔夜以继日地赶修木船,迎接夏收。我们问他:为什么这样急?王凤才说:“哟!去年卖了七万斤余粮,人背、畜驮、筏子放,整整运了半年;今年最少也不下十万斤,不早点设法修只大渡船,怎么能赶得上需要呢?”旁边一个社员骄傲地补充说:“从前,我们这拉棍子出去要饭的地方,如今也整船整船地卖余粮了!”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它告诉人们:只要发奋图强,祖国的任何一块土地都会出现欢乐和幸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