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大建万亩万石荞麦丰产田 延安县群众鼓足干劲力争晚秋多收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8-18
第3版()
专栏:

大建万亩万石荞麦丰产田
延安县群众鼓足干劲力争晚秋多收粮
本报讯 陕西延安县在晚秋播种中,掀起了一个大建千块万亩万石荞麦丰产田运动,要给荞麦摘掉低产帽子,力争秋田全面更大丰收。到7月21日,全县已在千山万坡建起荞麦丰产田两万五千亩,占到荞麦地总面积的50%。
这个县素有种荞麦习惯,但平均亩产不过七、八十斤。有人认为“荞麦是天生的低产作物”。因此,以往搞秋田丰产,多抓玉米、糜谷,不敢搞荞麦。最近,在陕西省委、省人委力争秋田更大丰收十六条的号召鼓舞下,县委为了全面夺取秋田高产,决心像抓其它作物一样大抓荞麦丰产,向全县提出:立即动手,开展千块万亩万石(三百斤)荞麦丰产运动。
增产运动一开始,不少人对于荞麦仍抱着旧的歧视态度,说“荞麦潜力不大”。各级党组织发动社员摆理由,算细账,查低产原因,对上述论调展开辩论,7月14日,姚店子公社召集队支书记、队长会议,针对有些人说“荞麦根本打不过石”的思想展开辩论。会上,有经验的老农说,荞麦只要合理密植,每亩可种四千多窝,务育好一窝至少可打一两半。大家就算细账,算出每亩能打三百七十五斤,大大超过一石。但是有人又说:“算是能行,就是荞麦皮儿薄(意思是经不起一点自然灾害),不保险。”有经验的老农又说,这是靠天吃饭的懒汉思想,并列出好多防治荞麦虫害、霜冻的办法,说明荞麦并非天生的低产作物。这就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跟着一个社社、队队大搞荞麦丰产田的热潮在全县迅速兴起。各社都组织了荞麦丰产田务育指导检查团,具体分片包干领导。各队又普遍建立专业组,实行“四固定”(定地块、定任务、定措施、定产量)、专责务育。冯庄公社还建立了档案制,创办了荞麦丰产经验交流快报。招安公社建立了“书记丰产田”和试验田十二块,由社和管区的领导干部亲自务育,摸出经验,及时推广,指导大方荞麦全面高产。
在培育荞麦丰产田中,各地根据荞麦生长时间短、需要风头高、墒气足等特点,首先选择了土地,一般都把丰产方建在吃风背阴山坡或水土流失不严重的山梁地,并对土地进行了加工培养,细耙细耱,以保证出苗齐全。好多公社的丰产田还较一般田多耕了一次,每亩施底肥三千多斤,并对种子普遍作了精选和发芽试验。
现在,全县各地正在抢墒抢时播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