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运城县以专业研究机构为核心农中为骨干小农场为基地 科学研究遍地开花农业生产持续跃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8-18
第4版()
专栏:

运城县以专业研究机构为核心农中为骨干小农场为基地
科学研究遍地开花农业生产持续跃进
本报讯 山西省运城县的农业科学研究活动,遍地开花,立竿见影,对不断革新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持续跃进起了重要的作用。
运城县的农业科学研究活动,是依靠一套完整的科学研究网开展起来的。这套科学研究网是以专业研究机构为核心,以遍布农村的农业中学为骨干,以小农场为基地组成的。全县有棉花、粮食、农业、林业、畜牧、水利、渔业、农业机械等十个专业的科学研究组织,参加研究的有五百二十多人。全县十一个人民公社和所属九十二个管理区,社社有综合科学研究所,区区有科学研究站,队队有科学研究组。这些科学研究组织共耕种着五万一千五百亩土地,这些土地分别属于一百零九个小农场所有。在小农场进行具体科学研究试验的,主力军是四十五所农业中学的学生。得力助手是六百二十三座中、小学的学生。这些中、小学都有专搞科学研究的“试验田”或“小农场”,还设有许多科学研究室和气象站。
运城县开展群众性的农业科学研究活动,是从1958年开始的。当时由于专业研究机构研究的项目常常脱离生产需要,而群众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又得不到经常及时的指导,研究的成果不能很快提高。根据这种情况,中共运城县委在去年作出决定:凡是有农业中学的地方,公社或管理区的小农场一律和农业中学结合起来,实行场校合一。
他们的具体作法是:年初,县的专业科学研究机构,根据县委对全年农业生产的安排,制定出农业技术革新方案和保证完成农业增产的措施,分别不同的农事季节,通过农业中学、小农场等展开大传授,大训练。如今年在保证棉花一次播种一次全苗和留定棉苗等阶段,就大传授和训练过五次,使全县四万七千余人次听到了棉花播种技术的传授。在这同时,四十多个以农业中学为主的小农场,重点地展开了科学研究活动。在专业研究工作者与群众结合上,运城县一面让三十五个研究员长期驻点,和重点小农场的科学研究者们,根据县里的科学研究计划和本场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试验研究,认真观察,认真记载,总结经验,推广普及;另一方面让留下的人在研究所研究,并且要在农事活动的关键时期也深入下去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依靠一整套农业科学研究网,运城县的农业科学研究工作立竿见影,对以粮、棉为中心的农业生产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今年全县四十七万亩棉田,在推广三大技术革新,即:旱薄地高度密植,水、厚地宽窄行、南北行播种,地头育苗的先进耕作技术,已经在全县普及。
在农业科学试验上,还因地制宜地贯彻了农业“八字宪法”的试验,取得了显著成果。如在小麦密植方面究竟密植到什么程度合适,有的主张越密越好,每亩下种五十斤到一百斤,有的主张每亩二、三十斤,还有的主张每亩五到十斤。小农场就从五至一百斤设区对照,结果证实了水厚地每亩下种三十至三十五斤,旱薄地每亩下种二十五至三十斤最相宜。在施肥量上,也是主张不一致,农业中学也作了先磷后氮,先氮后磷,氮磷混施和施底肥每亩从一万斤至十万斤的对比试验,结果证实在目前耕作条件下,每亩施底肥一万至一万五千斤适宜。
棉花蕾铃脱落从来都是运城县农业生产上的一个大问题,运城镇公社大渠小农场以植棉模范、农业中学教师郭震西为主,摸索出一套根据棉花生长和地力等情况,先磷后氮的施肥经验,有效地控制了棉花狂长,使棉花蕾铃脱落率由43%下降到24%,产量提高了20%以上。这一增产措施从去年就普及全县。
培育良种是这个县的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龙居公社西张耿小农场,育种行家杨桃胜,用洋麻的花粉和岱字十五号棉花杂交,培育出“麻龙一号”棉,经过四年培育,已经定型。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县培育成功的棉花新品种五十四个,小麦新品种二十三个。因此,社员们把小农场称做繁育种子的“发源地”、“后勤部”,把农业中学的师生们称做培育良种的“带路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