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后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8-19
第4版()
专栏:

“后劲”
杨岭
田间管理必须“一管到底”。
庄稼只要还在生长着,就不能不受外界的影响。一方面,“天”在“管”着它;另方面,人在管着它。“天”对于庄稼的“管”,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光让“天”管,人不去管,就不能确保丰收。人必须时时和“天”争夺对庄稼的管理权,让有利的一面充分发挥作用,使不利的一面尽力避免。这个斗争,从种到收,半天也不能放松;只要有多收一分的可能性,就要紧紧抓住。
每到庄稼生长的后期,总会出现这样一种思想:“庄稼身秆长就了,再加工也不起多大作用了。”或者认为:“丰收笃定了,十拿九稳了。”多数人反对这种思想,把它叫做“定局论”。
从整个发展形势来看,事物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相对的“定局”是会有的。就庄稼来说,到了一定的时期,基本上是丰收或者基本上是歉收,在一定条件下(例如加上“如果不再遭到意外的灾害”的条件),会出现相对的“定局”。可是,同时也必须了解,天地间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无论什么时候也不会有绝对的“定局”。目前庄稼还正在生长着,同时又正是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季节,更不能说已经“定局”,丰收或歉收都还有扩大或缩小的可能性。管得好,丰收有望的就能更多增产,有歉收迹象的还能较少减产甚至转化为平产、增产;不去管,丰收有望的也有可能转化为歉收,有歉收迹象的有可能更多减产。一增,一减,中间的差别就大了!熟了之后,收得好,收不好,对丰收之“局”也大有影响。入仓之后,田间管理当然是结束了,可是,管理工作并没有完结,管得好不好,用得好不好,对粮食之“局”仍然大有影响。
事物本来不会有绝对的定局;谁如果认为绝对定局了,那他自然就不再革命了。在秋田管理上,如果相信已经无可更改地“定局”了,自然就不再去加强后期管理。这样,就有两种可能:本来能够再多收的粮食、棉花等等,等于被抛弃了;本来能够防止损失的粮食、棉花等等,也等于被抛弃了。所以,在农业全局上,只有一方面确信能获得很好的收成,一方面还要持续不断地加强田间管理和防灾斗争,才是正确的。
“入了秋,更加油。秋前生的草,秋后生的稻;秋前好是稻柴好,秋后好才是粮食好。”上海市松江县新滨公社社员提出的这个口号,是个很好的口号。它充满了干劲,也反映了作物生长的客观规律。它是对“立了秋,挂锄钩”、“立了秋,万事休”之类的思想的有力的批判。作物的生长是有“后劲”的;可是,作物生长的“后劲”决定于田间管理的“后劲”。松江城西公社联星生产队作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对比:第一小队去年单季晚稻初期生长得很好,但后来放松了后期管理,每亩只收六百多斤。第六小队去年单季晚稻前期管理不好,生长较差;他们接受了教训,后期管理措施大加码,结果亩产七百多斤。当然,不只是这个队如此,也不只是晚稻如此;很多地方很多作物都有类似这样的事情,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就会成为推动秋田后期管理的力量。
“后劲”非常重要。干劲是不是真正鼓足了,最重要的表现就看“后劲”怎么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