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干部到最困难的地方解决问题党团员一齐做思想工作 “老爷炉”突破技术关变成红旗炉 上钢三厂二转炉车间一号化铁炉熔化率高、脱硫多、炉龄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8-20
第2版()
专栏:

干部到最困难的地方解决问题党团员一齐做思想工作
“老爷炉”突破技术关变成红旗炉
上钢三厂二转炉车间一号化铁炉熔化率高、脱硫多、炉龄长
据解放日报消息 上海第三钢厂第二转炉车间一号化铁炉和有关各工种的全体工人,群策群力攻下
“技术关”,成为全市钢铁工人攻关键增产钢的一个标兵。在最近一个时期中,这个化铁炉平均每个小时可以熔化铁水十八点五吨,平均去硫率达到65.87%,炉龄也达到二百六十炉,远远超过其他大型化铁炉。
化铁炉是转炉炼钢的第一道关口,化铁炉出铁水的数量和质量,与转炉钢产量能否迅速提高关系极大。为了征服高硫铁,增强去硫效果,今年上海市各钢铁厂所有化铁炉都由酸性改为碱性,生产技术上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目前,全市一般化铁炉平均每小时熔化铁水仅十二吨左右。上钢三厂第二转炉车间一号化铁炉攻下“技术关”之后,为全市钢铁战线提高转炉钢的日产量指出了方向。
上钢三厂第二转炉车间一号化铁炉的设备和技术条件并不比其他化铁炉优越。全炉三班十八个工人,都是1958年才参加钢铁生产的,三个炉长中两个还是艺徒,最小的只有十九岁。设备条件也是比较差的,车间工人都称之为“老爷炉”,几个月前,这个化铁炉还是一个落后的炉子,寿命短、熔化率低,脱硫效果差。七月间,冶金工业部和上海市冶金工业局确定把这个炉作为攻化铁炉“技术关”的试验炉,车间党总支书记深入第一线,在这里种“试验田”,给工人们以很大的鼓舞。全炉十八个人立下雄心大志,要“老爷炉”变为“红旗炉”。干部“身先士卒”,群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以前,炉长指挥生产和群众商量不够,现在事事同群众商量,并且以实际行动带动群众。工人群众对炉长的评语是:从“管”到“帮”,从“看”到“干”。化铁炉上通风眼,要冒着摄氏三百度的热风进行操作,比较艰苦。炉长带头到最热、最艰苦的卷扬机下去通风眼,工人纷纷要求分工包干,上下十八只通风眼全部包光。十八个人拧成一股绳。一个共产党员和八个共青团员为核心,既是战斗队、工作队,又是宣传队,现身说法,宣传“试验炉”的意义。饱受旧社会压迫的老工人张炳荣不断以新旧社会对比来帮助同班青年工人提高觉悟;青年炉长李宗佑又具体帮助他总结技术经验。一个群众做政治思想工作的新局面,很快就在这里形成了。与化铁炉有关的上下工序之间,在党总支化铁炉区域支部的领导下,组成“一条龙”大协作,几十人、几百人一条心。上料工主动把料上好上足,炉前工也主动帮助上料工上料。刮风下雨,上料总是比较艰苦的,上料工说:“天上下刀子,我们也要把料上好;再困难也不能让化铁炉脱料。”炉前工一有空就到其他工种去支援,把兄弟工序的困难看作是自己的困难,把自己在生产上取得的成绩,看作是兄弟工序共有的功劳。
这个化铁炉的生产面貌,就是在这样大鼓干劲、大树标兵、大抓政治思想工作的形势下迅速得到改变的。厂里概括他们所以能攻下“技术关”的主要经验有三条,即:高度发扬工人的共产主义自觉;干群一致,上下一心,大兴共产主义协作之风;加强政治思想领导,群众发动群众,群众做思想工作。(附图片)
上钢三厂第二转炉车间在以化铁炉为中心的攻关键增产钢的运动中,车间领导干部采用班前班后议论会的形式,广泛发动群众议论生产,促进生产
夏道陵、贾振福摄(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