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商业工作必须大力支援农业的技术改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8-20
第7版()
专栏:

商业工作必须大力支援农业的技术改造
何首伦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农业技术改造,加快农业的发展速度,这就为商业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商业必须紧紧围绕着党的当前生产中心,千方百计地供应农业需要的生产资料,以现代技术武装农业,加速农业技术改造,促进农业高速度发展,以此作为商业部门头等重要的任务。
在人民公社巩固和发展的基础上,对农业全面进行技术改造,这是农业生产上一次伟大的变革。这个变革,就是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的过程,对生产资料的需要,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不仅农业生产田间耕作需要机械,非田间作业也需要机械。在水利方面,需要修堤筑坝、开渠破土工具,还需要引水排涝的大型动力设备;电气化方面有生产用电,又有生活用电,需要发电动力。总之,从农业各项生产到公社工业,需要的数量大、种类多、季节性强,而且都是越来越全面。
农业生产资料的各个品种之间,多是配套使用,缺一就不能发挥作用。有了拖拉机,就要有燃料和机引农具。有机械就要有零件;有发电设备就要有导电资材、耗电装置;有切削工具,就要有量具,等等。同时,各个品种之间又有错综复杂的联带关系。
农业生产资料的规格复杂,不易掌握。有些物资在使用上受气候、地理等条件的限制;有些物资通用性少,是专物专用的物资。个别部件规格质量稍差,就会影响整个机器效能的发挥。担负物资供应的商业部门,不仅供应了就算完成任务,而且还要帮助安装、修理以至保证使用。
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要及时、准确。哪怕是一些很小的机械零件,如果不能保证按时供应,或者由于燃料耽误片刻,都会使机器停驶,贻误农时;农药的供应稍有迟误,就会使虫害蔓延,影响农作物的收成。不仅供应要及时,而且应当走在农时的前面,以应生产之急需。在农业技术改造运动中,当某种新的技术设备一出现,就会立即受到普遍重视。因此,对商品的要求也形成了量大、成批、集中的特点。上述这些变化,归纳起来可以用“多(数量多)、全(品种全)、高(工效高)、精(精密)、大(大型)、早(时间早)”来概括。
农业生产需要的这种变化,它反映出商业物资供应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看不到这些新的变化规律,在千万种物资供应中,不知品种,不懂性能,不会安装,不会使用,就不可能做好商业部门的供应工作。这就要求商业部门不断地从多方面调查研究,并掌握这些变化的规律,千方百计地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赶在农时的前面,为农业生产服务。要掌握这些复杂的变化规律,就要把不熟悉的变为熟悉的,不会的要学会。毛泽东同志指示我们:“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要作到这一点,只有深入到农业技术改造的过程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同生产部门一起学习生产知识,钻研技术,熟悉商品,知道性能,并作到既会使用,又懂修理,学会供应业务和生产知识两套本领,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新的需要。
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一方面给商业部门提出了大量的新的物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人民公社已经走上巩固和健全发展的道路,给农业的基本建设增加了无限的生命力。随着社办工业的发展,公社有了自己武装自己的力量,这又为商业支援农业技术改造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半机械化归根结底是要在最费人工的地方使用机器操作,提高劳动生产率。脱谷、碾米、铡草、饲料粉碎以及土副产品加工等,历来都是费工多、占用劳动力多的地方;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占用人力养猪、喂鸡;公共食堂、缝纫、做鞋等生活福利事业,也需要许多人力。这些非田间劳动,也是农业技术改造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工具,当前在大工业生产中没有定型成套,也没有大批制造,凡属于这类机械工具,最宜于就地改革,就地制造,就地使用。因此,商业部门要供应机械武装公社的农业机具修造工业。公社农业机具修造工业发展起来后,简易机械和部分农具配套以及动力设备的小修理,在公社内就能解决,甚至拖拉机大修也可以不出社。公社有了自己武装自己的能力,县以上的农业机械厂就大大减轻了修造简单机具的负担,可以腾出一只手来生产公社工业不能生产的产品。大力支援公社工业,这是推动农业的各个生产环节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的一个根本途径。商业部门必须从参与规划,供应设备,交流技术,收购产品和解决原料等方面大力支援公社农业机具修造工业的迅速发展。
强调公社工业自力更生,这并不意味着就减轻了商业部门对保证农业技术改造的各种物资供应的任务。从黑龙江省商业工作实际情况看来,由于大规模、全面地进行农业技术改造,需要的“高、大、精”的农业机械越来越多,所以商业部门就要相应地加强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商业的生产资料供应网也要完整,商品分配也要越来越合理。以拜泉县农业机械的配件供应经验为例,他们由于采取了“健全网点,店厂结合,调查需要,及时进货,合理摆布,统筹调动”的办法,才把各种规格复杂、零星、量大的配件供应,逐步作到“县全、社有、用方便,哪里用哪里有,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有”,保证了生产机械配件的补充和工厂修配的需要。实践证明,商业工作应当愈做愈细致。
公社化后,生产是大规模的集体劳动,农业生产的时间性很强。因此,商业部门的物资供应方式也越发需要改善;如果仍然采取过去那样销售、送货到门的供应方法,已经与当前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了。为了珍惜劳动时间和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必须把物资供应到生产第一线。随水利大军作战,把水利施工机械供应到工地;随机耕作业,把油料供应到田间;保证机器不停车,把配件供应到厂。不仅如此,为了适应经营商品的技术性日益繁杂的情况,还要作到机械和技术双下乡,供、修、用全面负责到底,从而在新形势的面前把商业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大规模全面地进行农业技术改造,需要相当数量的投资,这是无疑的。实践证明,资金来源的主要出路,是依靠群众,发展生产,自筹资金。大跃进以来,黑龙江省认真贯彻以粮为纲,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生产,为农业机械化筹集资金,已经形成了群众性的生产和采购运动。广大群众苦干实干,大搞多种经营,向各种籽实淀粉原料要油要酒,向野生纤维要造纸原料,向动物要毛要皮要肉,向山野要药材,向江河要水产品,以及作到多种农副产品综合利用。以猪、禽、菜、鱼四大副食和芦苇、松香、土碱、皮毛、硫化铁、蚕茧、编织等七大原料为重点的五十大项多种经营生产,有了全面的大发展。商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作到密切协作,共同规划生产,共同安排劳动力,共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因此,为农业机械化筹集资金的指标一再超额完成。从大跃进的1958年开始,尚志县苇河人民公社从生产出发,从培育货源入手,开展采购业务,促进生产发展的经验在全省推广以后,1958年全省采购额比1957年增加了两倍,为农业筹集资金达五亿元。1959年全省又进一步推广了拜泉县的“定量交底,协商派购,安排消费,超额奖励”的农产品采购制度,从而促进了农林牧副渔特别是以猪为首的畜牧生产的发展。拜泉县是黑龙江省先一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点县,1959年全县的商业部门通过农副产品采购,为农业筹集资金达一千八百万元。全省各种农副产品采购也一跃再跃,1959年为农业筹集资金达七亿元。今年上半年以来,全省又出现了龙江县商业部门采购高速度、高标准、项项品种超额完成任务的满堂红县。由于这些经验的普遍推行,黑龙江省全年可以在去年七亿元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生产,再为农业机械化筹集资金十亿元。这样,全年平均计算每一个公社可以达到一百五十万元,每一个农民可以达到一百元。这是一笔多么雄厚的资金力量。所以,商业部门从贯彻以粮为纲,发展多种经营生产入手,扩大农副土特产品的采购,为农业技术改造筹集资金,是一条自力更生,多、快、好、省的正确道路。
商业部门促进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是支援农业技术改造的重要一环。商业部门具有消息灵通,联系面广的特点;同时它也有一套完整的商业网和强大的经济力量。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它联系生产的纽带作用,为多种经营生产扩大销路,为生产供应工具,为加工综合利用提供设备,为发展农副产品和短途运输提供条件。目前,黑龙江省商业部门本着一切从发展生产出发,千方百计地促进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个强大的多种经营商品生产供应基地网,和广泛的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加工网,更多更好地为农业技术改造筹集资金。
实现农业全面技术改造,是一个全民性的政治任务,要靠各个部门大力支援,商业部门更负有重大的责任。商业是国民经济的流通和分配环节,商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着工农业生产中心,依靠生产,以生产为基础,离开了生产商业就无所作为。商业支援农业技术改造又必须和工业、交通等部门密切协作,又要很好地支援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商业支援好各行各业,就可以从各方面增加支援农业的物质力量。因此,商业部门必须主动和各方面协作,充分发挥商业联结各方的作用,围绕生产中心,工、农、商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支援农业技术改造,才能力量大、时间快、效果显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