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从“野生”到“家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8-20
第8版()
专栏:

从“野生”到“家生”
马戈
从祖国各地传来了“小夏收”丰收的喜讯。小夏收指的是全国各地目前正在大搞野杂纤维的采集收购和加工。截至6月底,全国已收购各种野杂纤维九十多万吨,生产代用纱十万多件,织出代用布七千多万米,并用野杂纤维混纺麻袋二千多万条;各地用这些代用布做包装布、工作服、沙发套等,节约了大批的棉布。这简直是一次大丰收,“小夏收”何尝“小”!
人民日报8月10日为此发表社论:《让更多野生植物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个标题是意味深长的,连野生植物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了!从这件事,不禁使我联想起许多事情。
其实,在上古时代,哪样东西不是“野”的呢?连人类也不例外。只是后来,人类经过长期的斗争,终于成了“万物之灵”,最先去掉了“野”气,才逐渐把许多深山旷野的野物变为家禽家畜,把野草培养成为禾稻果蔬。可见,“野”的东西和“家”的东西,原是相对而言的。千万种野生植物,对于现代人类来说,确实还是“野”的东西。可是,对于决心征服大自然,建立共产主义,已经认识了野生植物的用处很大,并且让它们也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人民来说,它已经不再“野”了。试看,一向不引人注意的罗布麻,竟与羊毛混合织成了“凡尔丁”;从来被人“视如草芥”的龙须草,竟织出了十分有用的包装用布和麻袋。
从这里,我们应该得到一个启示:无用的东西可以变成有用的东西。千万不能把野物当成废物,千万不能小看野生植物,对它们一概“视如草芥”。应该把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都充分利用起来,让它们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类造福。然而,这种事情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人民已经当家作主的今天,才能在极其广阔的规模上成为现实。这些野花野草,中国不是今天才有,也不是中国独有,它们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千万年,代代相传,却从来没有这样高的身价。像这样大规模的群众性的采集收购加工,使它们从无用之物变成有用之宝,各得其所地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起了应有的作用,却只有在今天,在我们大跃进的中国才办得到。人民翻了身,连草木也翻了身。
相传,我国古代有个神农氏,遍尝百草,逐渐认识了草木的本性,才选出了目前供我们享用的这许多嘉禾名蔬。从“野生”到“家生”这是一个从采集野生植物,发展到种植野生植物的过程,到那时,野生的也就成为家生的了。在物的综合利用方面,我们要使物尽其用,变无用为有用,变小用为大用,变一用为多用,变有害为有利。我们要遵照自力更生的原则,千方百计把上述做法在各行各业中变成实际行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