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早动手,早准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8-21
第1版()
专栏:社论

早动手,早准备
湖北省在总结历年夏收经验,特别是今年夏收经验的基础上,决定积极扩大秋种面积,增加夏收的比重。他们在集中优势力量狠抓当前秋收作物田间管理的同时,还安排一定的力量,进行以开荒、积肥为中心的秋种准备工作,为夺取明年夏季丰收打基础。这是今年看明年,上季看下季,早动手、早准备的正确作法。
当前发展农业生产的形势是非常好的。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伟大的群众运动的开展,人民公社的优越性的进一步的发挥,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根据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各种有利条件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促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促进整个国民经济高速度按比例地持续跃进。
在农业生产领导上,许多先进地区,如湖北襄阳等地区,几年以来,始终坚持早动手、早准备,夏收刚罢就准备秋耕秋种,为来年夏季丰收创造条件;秋收结束就准备来年春耕春种,为来年秋收打好基础。这样,工作越来越主动,生产越来越发展。但是,也有些地区却不是这样早作充分准备;有个别地区甚至临阵磨枪,仓促应战。今年,我们一定要发扬前一种的好作法,力争主动,避免被动。
做任何工作,都要在上一步看下一步,为下一步夺取更大胜利做好准备。农业生产更是如此。春种秋收,秋种夏收,从一种作物的生长来看,在自然条件大体相同的条件下,收成的好坏首先取决于播种的质量怎样,即土地是否深耕、底肥是否施足、水源是否保证、苗子是否密植等等;而这些工作往往又取决于积肥、留种、深耕和水利建设等工作的好坏。种是基础,管是保证。这些工作都做好了,庄稼种好了,再紧紧抓住田间管理,除草追肥,防旱防渍,除虫灭害,就能确保丰收。要是这些工作没做好,庄稼没种好,以后的田间管理虽然也能起些作用,但毕竟先天弱了,只能作些补救,很难根本挽救。当然,如果只是种好了,而田间管理工作没有跟上,庄稼也不能长好。每种作物的种、管、收,都是一环扣一环,必须抓着上一环就看下一环,为下一环作好准备,任何一环都不能放松。再从上下连作的作物之间的关系来看,下季作物要跟上季作物衔接上,并且抢住适当的种植季节,必须在种上一季作物的时候,就进行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使其茬茬衔接,农活错开。这些工作安排得当,就能做到上季作物刚收,下季作物立即种上,使生产一季紧接一季,全年作物产量增加,劳力也能安排过来。相反,这些工作如不及早安排得当,势必造成下季作物农活挤在一起,劳力调配不开,以致延误适当季节。
群众说:“夏种一日,秋种一时。”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极强,许多工作都必须在极短的时日里完成。麦收“四快”(快收、快运、快打、快入库),秋季“双抢”(抢收早稻、抢插晚稻),自然是一刻千金,必须集中力量抢住火色。就是除草追肥,也有一定时节,误过时机,效果也会减低。因此,在人力、畜力、工具、肥料、种籽等方面,应当事前准备充分,季节一到,万军齐上,抢住火候。在农业生产上抢住季节,就能做到一步主动,全季主动。
“一早百早,一主动百主动”,早酝酿,早安排,早准备,早动手,就是“不打无准备的仗,不打无把握的仗”的指导思想在农业工作中的具体运用。襄阳地区几年来紧紧抓住“早”字,他们的秋种面积由七百万亩扩大到一千二百万亩,水田面积由三百万亩扩大到六百万亩,他们的劳动力还为办工业等需要调走了一些,但他们的工作很主动,生产在飞跃发展。原因就在于农业生产虽然很忙,但在季节上还有大忙、小忙之分,特别忙和不太忙之分。他们有领导、有计划地抓“早”,实际上是将大忙季节的许多工作,提前在不太忙的日子里作了,将农活错开了,在大忙季节更能集中力量完成主要任务。当然,最初由只顾眼前改为既顾眼前又顾将来,农活是要增加一些,工作是会紧张一些。但是,如果不下决心战胜困难,如果不想法提早多迈一步,就永远不能赶先一步,甚至越来越被动,反而会使以后更加紧张。多迈一步的困难能不能克服呢?回答是能克服的。办法是在抓“早”当中,还要抓住“巧”字,巧干活,巧安排。所谓“巧干活”,就是群众说的“向工具改革要劳力”,大力推行新式农具,推广先进经验,提高工效,节约劳力。所谓“巧安排”,就是要站得高,望得远,综观全年工作,以至下一年的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在全面安排中,将能结合的工作结合进行,抓住中心一环带动全盘;不能结合的要分清主次缓急,集中主要力量完成主要任务,同时安排一定的力量,成立专业班子,进行下一步的准备工作。举例来讲,湖北各地目前趁耕牛伏闲季节,安排一定力量,每天一早一晚开荒,并不影响当前的田间管理,但是扩大了耕地面积,有利于下一步秋耕时节集中力量深翻土地;现在开了荒,使新翻的土在暑天熟透,还能提高地力,多产粮食。
能不能早动手,早准备,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要熟悉和掌握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经验多的军人,假使他是虚心学习的,他摸熟了自己的部队(指挥员、战斗员、武器、给养等等及其总体)的脾气,又摸熟了敌人的部队(同样,指挥员、战斗员、武器、给养等等及其总体)的脾气,摸熟了一切和战争有关的其他的条件如政治、经济、地理、气候等等,这样的军人指挥战争或作战,就比较地有把握,比较地能打胜仗。这是在长时间内认识了敌我双方的情况,找出了行动的规律,解决了主观和客观的矛盾的结果。”只有熟悉战争才能赢得战争,只有熟悉生产才能领导生产。全国各地广大干部纷纷深入群众,深入第一线,认真研究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改进领导方法,这是一种好现象。只要这样坚持下去,一定可以把农业生产领导水平提高一步,促使农业生产高速度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