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狠抓扩大夏收作物面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8-21
第3版()
专栏:

狠抓扩大夏收作物面积
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处书记 王延春
今年我省夏收作物的面积,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大,粮食总产量也是历来最多的。丰收的事实进一步鼓舞了我们,使我们更加认识了夏收这一季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多种多收”这一方针的正确性,更加有决心去大抓夏收作物。
夏收作物收成比较稳定
群众说:“夏收夏收,有种就有收”。每年冬春水旱灾害比较少,因而夏收作物的收成就比较稳定。历年来的情况都是如此,拿粮食作物说,大旱灾的1952年,全年粮食作物的单产比上一年减少10.2%,而夏收粮食作物只减少1.8%;1958年夏收作物所遇到的灾害,可以说是比较多的,播种期受旱,生长期多雨,但是由于抗旱防涝搞得好,仍然获得了大丰收,单产比前一年增加17%,总产量增加18%。
有些同志认为,夏收粮食在全年粮食总产量中所占的分量不大,种多种少,种好种坏,无关大局。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历年来我省夏收粮食,一般的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20%左右。20%这个比例还算小吗?对于这一部分比较有把握拿到手的粮食,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积极去拿。而且,夏收粮食作物的增产潜力是特别大的,尤其是夏收作物播种比较少的水稻产区。荆州专区今年夏收作物比以往任何一年都收的多,但是播种面积也只占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其它水田地区的情况大体也是如此。像这些地方如果把夏收粮食作物的面积扩大到占耕地面积的70%或者80%,并且进一步精耕细作,加强培育管理,这该增产多少?对于这种比较容易挖掘的潜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大力去挖掘。经验证明,必须十分重视夏收作物,多种夏收作物应当作为全年生产的一个战略性的措施来看待。夏收这一炮打得响,对鼓舞战斗情绪,促进秋季丰收,实现全年跃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问题就在于对提高夏收这一季的重大意义是否有足够的认识,是否把夏收作物放在眼里。事实十分清楚,凡是把夏收作物当作重要的一季来抓,积极扩大面积,认真种好管好收好,总产量就年年上升。凡是认为夏收作物来头不大,看不起夏收作物,马马虎虎地种一点,种下去就不管了,听天由命,长好就收,长不好就丢,这样的地方,每年增产就不多,产量忽上忽下,甚至连年减产。所以,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思想不提高,产量就不可能增加。
到处可以种
到处能高产
有些同志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一方面看不起夏收作物,另一方面对发展夏收作物又有很多的迷信,什么水田怕渍,岗地怕旱,山区怕冷……禁忌多得很。但是,最近几年来大跃进中的事实,尤其是今年夏收作物大丰收的事实,彻底破除了这些迷信。
江汉平原湖沼多,春雨多,地下水位高,能不能发展夏收作物?荆州专区用事实回答了这个问题。今年,这个专区的夏收面积,由去年的四百多万亩扩大到七百多万亩,总产量增加将近一倍,大面积的水田、湖沼地以及低洼的分洪区,都能种夏收作物,收成都很好。
土地瘠薄的岗地能不能发展夏收作物?襄阳专区大面积的岗地小麦,连年获得大丰收。长达四百华里的“三北”(即枣阳、襄阳、光化三县之北)岗地,就是人们所说的“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团糟”的地方,1959年这里的一百五十二万亩小麦,平均单产达到二百一十三斤。今年枣阳县岗地小麦产量,大部分赶上了平原地区,有的甚至超过了平原地区。
山区能不能发展夏收作物?事实告诉我们,夏收作物不但能上山,而且能上大高山。在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地,同样能够夺得夏收作物的大丰收。秭归县就是大山区,今年全县夏收粮食作物面积比去年扩大一倍多,总产量增加将近两倍。去年夏收后,这里还需要供应九百八十五万斤粮食,今年已经自给有余了。该县杨林公社在海拔一千四百米的地方种了七百六十亩小麦,平均单产达到二百斤。郧县鲍山公社在海拔一千八百米的高山上种的八百五十亩小麦,平均单产达到一百多斤。
新开荒地能不能种小麦?种下去有没有收?今年许多地区的新开荒地大都取得丰收,荒地产量赶上甚至超过了熟地的事实,到处都有。黄陂县槽店公社去年开荒六万亩,小麦平均单产在二百斤左右,有七十九个荒岗变成了小麦丰产岗;这个公社的民生生产队,新开垦的八千亩荒湖田,小麦平均单产达到三百来斤。天门县多宝公社去年在汉江河滩上开荒播种了七千三百亩小麦,平均单产达到二百多斤。
总之,就我省自然条件来说,除极少数地区以外,都可以种夏收作物,而且到处能高产。决定的关键在于人。只要我们肯多种,并且种好管好收好,就能够大增产、大丰收。任何强调条件特殊,不能大力发展夏收作物,以及认为夏收作物产量低,收成不大,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扩大面积有重大意义
为了保证夏收作物总产量的大大增加,最主要的是要认真执行多种多收和高产多收相结合的方针。一方面要努力扩大播种面积;一方面要坚持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开展大面积平衡增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作为长远的方针来说,增产主要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为扩大面积总是有限的,任何时候,都必须努力提高耕作水平和田间管理水平,力求实现大面积平衡增产。但是,在当前,起码是最近几年内,由于扩大耕地面积潜力很大,扩大面积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扩大面积对增加总产量有头等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从全省来说,单位面积产量每年能提高10%就算不坏了;而如果同时抓住扩大耕地面积,每年增产百分之几十甚至更多,都是可能的。今年有些专区,有些县和公社,夏收粮食总产量成倍地增长,正是因为他们狠狠地抓住了扩大面积这一着。有些县仔细地算了账,在增产的粮食中,70%乃至80%是靠扩大面积得来的。就全省来说,如果扩大一千万亩的夏收作物,每亩收二百斤小麦,总产量就能增加二十亿斤。1959年夏收,我们有过特别深刻的教训,由于少种了夏收作物,总产量就比1958年减少了很多。在目前条件下,由于受一定的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由于化学肥料和农业机械还不多,因而每年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要多收,首先要多种,抓住扩大面积。有了比较多的面积,再加上大面积平衡增产,才能达到多收、增加总产量的目的。因此,从全省来说,狠抓扩大夏收作物面积,应当作为几年内增产的战略措施。
能不能扩大面积?
我省扩大夏收作物面积,不论是平原、丘陵、山区、湖区,都有很大的潜力。
第一,有荒地可以开。我省荒地很多,山区、丘陵有荒坡、荒岗,平原,湖区有湖荒、河滩,把这些荒坡、荒岗、荒田、荒滩开出来,种上麦子、蚕豆和油菜,都很合适。尤其是河滩、湖荒,每年种上一季小麦或油菜,工本不大,收成却很保险,是最划得来的。
第二,可以增加复种。历年来全省秋种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60%左右,某些水田地区和山区只占30%或40%,大部分田空着不种。这一部分没有利用的冬闲田,除了少数的冷浸田、烂泥田、低涝地和大高山的某些地方而外,都可以发展夏收作物。
抓住这两条,争取今年全省秋种面积比去年扩大30%左右,是完全可能的。而有些县和公社争取扩大50%甚至更多,也是可能的。
解决矛盾 大胆前进
耕地面积扩大后,能不能种得来?劳动力够不够?这是大家最耽心的一个问题。首先要看到,耕地面积扩大以后,不一定会增加劳动力的紧张程度。每个劳动力平均有十亩地、十五亩地、二十亩地的叫劳动力紧张,每个劳动力平均只有一亩地、八分地、甚至只有六分地的也叫劳动力紧张,可见,这不单纯是个劳动力问题,更主要的是个安排问题。根据枣阳县
(该县耕地多的地方,每个劳动力平均有二十五亩)和其他一些地方的经验,耕地越多,越便于安排茬口,便于实行轮作,能更好地错开季节,错开活路,反而有利于克服农忙时劳动力的过分集中。比如,在耕地比较多的地方,新开荒地就可以只种一季小麦,种一季歇一季,对这部分地,就可以利用空隙,尽早犁地、炕土、送肥,等季节一到就可以及时播种,这就可以避免秋种时活路的过分集中。此外,夏收作物的种类很多,播种期和成熟期有先有后,只要合理地安排,也可以错开活路。比如,大麦、蚕豆、豌豆和小麦比较,是早播早熟作物,但是过去由于大家看不起这些作物,种的少,种的迟,总是在种完小麦后才种,结果熟的也就迟,往往和小麦挤在一起收,并且产量很低。几年来,襄阳专区逐步地改变了这种作法。一方面扩大了这些作物的播种面积,另一方面又提前了播种期,在小麦播种前半个月就把这些作物种上了,结果不但有效地错开了秋种和夏收的活路,而且产量也大大地提高了。尤其要看到的是,当前农业劳动力虽然比较紧张,但是潜力也大得很。许多地方的经验证明,通过改革工具,改善劳动组织和加强生产责任制,工效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一般说,在这方面我们还抓的很不够,还大有潜力可挖。显然,劳动力的问题并不是扩大耕地、增加夏收作物面积的一个不可克服的障碍,问题是要妥善地安排,从各方面挖掘潜力,积极提高工效。
扩大夏收作物面积和下一季的生产也有一定的矛盾,这主要是茬口上的矛盾,就是如何做到不耽误下一季种水稻、棉花、杂粮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将全年作物作出全面的安排,实行合理搭配,做到水稻、麦子双丰收,棉花、麦子双丰收,杂粮、麦子双丰收。一般地说,早稻田和一部分中稻田应当种早熟的夏收作物,比如早稻田种三月黄大麦、早油菜、红花草籽,中稻田种一部分大麦、种一部分小麦,一季晚稻田可以都种小麦。棉花和杂粮需要在麦行里套种的,麦子就应当实行宽行条播,按照棉花、杂粮播种行距的要求,来决定麦行的宽度。
早规划 早准备
抓早,对于秋种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在要求大量扩大面积的情况下,更需要早酝酿、早规划、早准备。这就必须要学会两手抓,一手抓今年,一手抓明年。在抓好当前田间管理的前提下,要着手抓秋种的各项准备工作。
要早作规划。扩大多少面积?这些面积从哪里来?各种作物如何安排?如何和下一季的茬口相衔接?等等,都需要早规划,妥善安排,以便于及早动手。
要早抓三包。现在就把秋种和明年全年的三包方案定下来,包总产、一次包定,落实到小队。新开荒地第一年不包产,其收益30%上交生产队,70%归小队。只有如此,才能更充分地发挥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有利于开荒,扩大面积,增加总产量。
要早抓开荒。9月中旬以前,就要把荒地开出来,早开早炕土,这是新开荒地增产的最重要的经验。今年许多新开荒地所以能获得高产,都是由于去年抓得早,7、8月间就开荒,经过长时间的炕土,从而增强了土地的肥力。现在,抓开荒正是大好时机,可以利用牛闲,把开荒和放牧结合起来,半天开荒、半天休息,每天每头牛开半亩地,是完全可以办到的。如果一个专区能抽出十万、二十万头牛来,一天就可以开荒五万亩、十万亩。所以,现在不要让耕牛整天闲着。每个公社、生产队把强壮的耕牛抽出一部分,专牛专人,连着干它一个月、两个月,就可以开出大量的荒地来。
要早抓肥料。面积扩大了,多种能不能多收,肥料是个关键问题。所以,特别需要提前积肥。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办法是打青沤肥。现在正是草木茂盛的时候,劳动力也可以抽一部分出来,每个生产队、生产小队组织专门班子,山区靠山、湖区靠湖、平原找平原的门路,大战两个月、三个月,就一定能积到大量的肥料。错过这个时机,到了冬天,草枯叶落,再来抓肥料,已经迟了。
此外,扩大耕地面积所需要的种子、深耕条播工具等,也都要及早准备。一切都要抓早,争取主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