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党的好干部 社员的贴心人——记安徽桐城双溪大队党总支书记张玉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8-21
第4版()
专栏:安徽通讯

党的好干部 社员的贴心人
——记安徽桐城双溪大队党总支书记张玉林
·桐城县委通讯组·
张玉林,是安徽省桐城县孔城人民公社双溪大队的党总支书记。在领导群众进行生产建设的大道上,他一直坚定地高举着社会主义红旗,一步不离党的正确路线,紧紧地依靠和团结群众勇往直前。从1954年以来,他年年都被评为县、省的一等劳动模范。社员们都以尊敬的心情,称他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勤务员,社员的贴心人。
正确贯彻党的政策 调动群众积极性
坚决相信党,相信群众,认真贯彻党的政策,处处依靠群众,这是张玉林同志最宝贵的品质。双溪大队所以连年增产,正是由于以张玉林为总支书记的党组织,能够正确贯彻党的政策,充分调动了群众革命积极性。去年他在很短时间内,把堰口等四个落后生产队,改变为先进生产队的事实,很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堰口、徐店等四个生产队,原属沙河大队。去年2月,才并入双溪大队。这四个生产队和老双溪大队的都湾、黄忠、双河等生产队都是一河之隔,生产条件基本相同,但是两方面的工作、生产却截然不同。
并队以后,为了保证1959年大队生产的全面跃进,张玉林提出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扭转这四个生产队的落后面貌。这一意见提出后,原沙河大队的少数干部说:“那几个队的群众思想落后,要赶上先进,不是一日之功。”张玉林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他说:“一个地方工作落后,并不是群众落后,只要党的政策和群众见面,对群众加强教育,群众的积极性马上就会发挥出来,工作面貌马上就会改变。”为了彻底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他亲自深入这些生产队,先后访问了二十多户被认为是思想“落后”的贫农,并到田头、到食堂作了仔细的调查。
张玉林在深入了解情况以后,便把大队的办公室搬到了当时最落后的堰口队,以这个队作重点,打开局面。他首先加强对社员的政治思想教育,深入宣传党的有关政策。并在各种会议上介绍老双溪大队1958年大跃进的经验,带着社员到老双溪的各个生产队参观访问。同时发动社员开展鸣放辩论,激发人们赶先进的雄心壮志。在群众提高觉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动社员检查政策执行情况,和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与此同时,还在社员中开展了评比“五好”社员的活动。这样一来,社员们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张玉林同志加强了对这个生产小队干部的教育和帮助,并对个别有严重错误的生产队干部,进行适当的处理。
由于张玉林贯彻党的政策坚决,同时密切联系群众,他在这些落后队住了一个多月,这几个队的工作很快便有了起色,出勤率大增,日工效显著提高。双季晚稻面积1958年占水田面积的50%,现在扩大到80%,全年粮食亩产量,1959年比1958年猛增77.7%。不到一年,完全赶上并超过了原来先进队的水平。
既是生产领导者 又是普通劳动者
张玉林同志一条腿有残疾,走路不大方便,但是九年来他一直坚持参加生产,而且是哪里最困难,他就顶在哪里。公社规定大队干部每年做一百个劳动日,他年年都超过,去年就做了一百二十七个劳动日。每年春夏两季防洪,他总是亲自带着大队干部冒雨在河埂上巡逻。1958年2月发大水,有一处河埂决口,洪水直向埂里冲,情况非常危急。这时,张玉林同志奋身一扑,用整个身子堵住了决口,在齐胸口深的水里连续战斗了六个小时。
张玉林在劳动中,不仅仅起到带头作用,而且有目的地通过生产领导生产。1958年早稻密植插秧时,有的干部提出每人每天插两亩,群众说这个要求太高了,有些干部说群众思想保守。张玉林认为密植是头一回,还没有实践经验,怎能说群众是保守呢?于是,他发动支部的所有委员都下田做实验。干了一整天,张玉林插一亩一分,副支部书记蒋恩德插九分,支部委员蒋恩胜插一亩。经过这样一试验,最后支部决定把插秧指标定为每人每天一亩,布置后群众积极性很高。今年春耕时,大队里开始提出一条牛一天要犁三亩五分田,深耕七寸。犁田组有些人抵触很大,说今年质量标准很高,最多一天只能犁到二亩。张玉林怀疑这种说法,在第一天犁田时,便由干部先做试验,一个支委和一个生产队长一上午就都犁完了二亩,而且质量符合要求。于是张玉林就召集犁田组的社员开了个现场会,进行了辩论,用生动事实教育了那些有保守思想的人,结果提前三天完成了春耕任务。
关心群众生活无微不至
关心群众生活,也是张玉林的重点工作之一。他常说:“只有关心群众,群众才会信任你,才谈得上联系群众,依靠群众。”
张玉林关心群众生活,首先是认真办好食堂。1958年在大跃进浪潮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妇女直接参加了生产。可就是出工迟,下工早。有人说俏皮话:“男人吃袋烟,抵得妇女干半天”。有些妇女嘴硬,就顶上一句:“要是像你们一样不烧锅做饭,保险赛得过。”张玉林一旁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提议专门分工一套班子做饭。这个意见立刻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当天,都湾生产队就办起了全县第一个公共食堂。食堂办起后,妇女们按时出工了,干活越干越欢。这时,正好县委农村工作部部长李长智同志来检查工作,见他办了食堂,很高兴,要张玉林把这面旗帜举起来。张玉林听了李长智部长的话,干脆把行李搬到食堂里,亲自当炊事员,称米、盛饭、烧锅、炒菜,样样都干。还不断开会,征求意见,并且召开社员大会,发动群众讨论办好食堂问题,又民主制定了公约,第一个食堂就这样巩固下来了。不到一个月工夫,全大队十三个小队都办起了食堂。
他自办起全县第一个公共食堂以来,一直是怀着满腔热情,以很大的精力抓公共食堂,保证了全大队十三个食堂日益巩固,越办越好。
说张玉林关心群众生活无微不至,一点也不过分。他对社员的生活,从吃穿住用到每一个细小问题,都很注意。1959年春天,张玉林同志到北京去参观全国农业展览会。临行时,他爱人给了他六十元钱,嘱咐他到北京给自己买件毛衣,给两个孩子买些衣物。在火车上他听同车的旅客说,北京同仁堂有许多名贵的药品,他立刻想起社里害筋骨痛、烂眼睛等老毛病的一些社员。他想,上一趟北京不容易,这些药桐城买不到,这次一定要买些药品回来,把社员的病治好。但到北京后,参观和开会都很紧张,一直没有时间去同仁堂。最后一天晚上,他牺牲了看电影,才跑到同仁堂买了十几种药。回到家里的第二天,他亲自把药品送给患病的社员,社员接到这些药品,感动得热泪直流。社员李胜全害了几年的眼病,花了很多钱也没治好,插秧、锄草等细活都不能干。张玉林把眼药送到他家里,李胜全的老母亲一把拉着他,感动得好半天才说出话:“张支书呀,你在北京那样热闹的地方,怎么还想起胜全害眼痛啊!我们怎样才能报答党的大恩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