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幸福金霞照草原——河卡人民公社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8-21
第7版()
专栏:

幸福金霞照草原
——河卡人民公社见闻
周廉朴 邢克忠
定居点新貌
汽车奔驰在横贯塔拉草原的青康公路上。翻过一道山岗,我们来到了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河卡人民公社的定居点。抬头望去,迎面踡卧的河卡山、野龙山丛峦叠障,翠里泛黄的小麦、青稞、金黄耀眼的菜花,波浪翻腾地滚向远方。在晚霞辉映中,青山、碧空、麦海、菜花、羊群,交织成一幅五彩缤纷、闪光夺目的图画。
走进定居点,只见笔直的街道两旁,新盖的房屋一幢幢、一排排。从门框、院墙上悬挂着的牌子,我们辨认出那是社员的公共食堂、托儿所、住房。那红色的瓦房,是商店、医院、邮电所和小学校。尽头粉刷得雪白的房屋,是公社的综合工厂、理发馆、浴室。一位藏族老人带着骄傲而自豪的口吻,笑迷迷地对我们说:“想不到吧?一年多以前,这里还是兽骨、野草等七零八散的荒滩哩!”
然而,更加令人赞叹的是,这里海拔三千二百米,庄稼居然长得这样好。
荒滩变成米粮川
一天早晨,我们踏着湿漉漉的草地,到白龙生产队访问了英巴书记。他原来是河卡大队的党总支书记,今年响应党的号召,到这个队担任党支部书记。
英巴书记提着刷子,把食堂的墙壁刷得雪白耀眼,正往墙上贴着毛主席像和一幅幅画。两个穿着花衣的中年妇女,在油光崭亮的锅灶旁,熟练地做着汤面条。英巴书记指着一堆切好的白菜,充满自豪的口吻说:“这是我们自己种的!过后,谈到今年的好收成时,他不禁感慨地说:“不容易啊!我们藏族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单靠挡羊过活,别说务农活,连庄稼啥样都没有见过哟!”
“1958年,河卡草原成立了人民公社。根据党提出的“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大开荒地,大种庄稼。真快哟,去年,我们队同全社一样,每人有粮二百多斤,给每头牲畜储备了一百多斤饲草。今年呢?每个人平均有七亩多庄稼,这下子是人有余粮,畜有余草。我们还要拿出粮食支援国家建设哩!”英巴书记意味深长地说:“跟党走,听毛主席的话,荒滩也能变成米粮川!”
放羊娃成了农业生产能手
在庄稼地里,到处可以碰到许多新人新事。你看,从前还是只会挡羊的普通牧民,如今他们怀着美好的理想,在农业上创造出多少奇迹!共产党员君尼,从一个普通牧民成长为农业生产能手,就是许多事例中的一件。人民公社成立以后,他常到附近的草原工作站去学习技术,围着马拉割草机、收割机转。1957年,他们联合灯塔四社,种了一百零五亩庄稼,打下了一千多斤粮食。
定居以后,君尼就有更多的机会到附近的国营牧场学习技术了。他对钻研农业技术非常认真。去年4月,公社派他到西宁市农牧机械训练班学习了三个月。逢到星期天,学员们有的到街上逛逛,有的去看电影,可是他整天蹲在播种机、收割机、圆盘耙旁琢磨,见人就问这问那,恨不得一下子把什么都装进脑子里。他回去以后,成了草原上农业生产的“专家”。这年,他们种了四百多亩庄稼,一举实现了粮食自给。以后他担任了灯塔生产队的农业小队长,在党的“向荒滩进军,向大地要粮”的号召下,他又带领社员超额完成了开荒任务。今年2月,他光荣地出席了青海省农牧业“群英会”。
牛羊肥壮日子兴旺
在定居点上,我们访问过不少公共食堂、托儿所、敬老院、商店。我们看到家家户户屋里都整齐地摆着木箱,叠着新被褥、毛毯,有的炕上摆着热水瓶。在商店里,一位售货员微笑地对我们说:“今年营业好极啦,上半年售货三十七万多元,比去年全年还多两倍哩!”银行的一位储蓄员也抢着说:“我们的‘生意’也不坏,私人存款数比去年头六个月增加三倍!”
我们还到牧业点上走访帐房,碰见的羊只一个个都肥壮得圆鼓鼓的。灯塔生产队有个老放牧员用手拍着一只毛绒绒的羯羊,连声称赞说:“没见过这等肥硕的羊。前些日子,宰了只育肥羊,一过秤足足九十多斤呀!”他回想起扩大耕地初期社员的顾虑时,告诉我们,大伙见公社今年一下子种了一万五千多亩地,比去年扩大了两倍,心里还嘀咕着,地种多了,牛羊吃啥呀!可是党真有办法,书记呀、社长呀、队上的干部呀,帮助牧民划分草原,半月一换草场,一天一安排,羊吃得饱饱的。这阵子,大伙看着牛羊又肥又壮,高兴极了。
在河卡草原上,我们曾听到过老年人控诉旧社会悲惨生活的歌咏:“吃一餐来找一餐,喝汤照见黄皮脸,衣服补了三斤线,血泪成河流不断!”而今,在敬老院里,我们看见老大爷、老阿奶悠闲地喝着奶茶。藏族老人谈起这些变化来,指着眼前的新房和那望不到边的金黄色的庄稼,意味深长地说:“我们祖祖辈辈盼望着好日子,可是太阳老照不到我们。现在呢,共产党和毛主席把幸福的金霞送到草原来,照得藏民人人心里暖融融的!”(附图片)
陈志 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