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当前水稻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8-23
第7版()
专栏:

当前水稻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
中国农业科学院栽培生理研究所
当前全国各稻区中稻已进入成熟阶段。北方单季稻已达孕穗和抽穗期;长江流域单季晚稻已进入分蘖后期;长江流域及华南的双季晚稻有的正在返青,不久即到分蘖期;这是争取秋粮增产的关键时期。广大社员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正以冲天干劲,投入中、晚稻田间管理的紧张战斗。因此,根据水稻的主要生育时期对栽培条件的具体要求,从田间管理措施上加以促进或控制,取得全面增产,是当前水稻生产战线上的中心任务。
水稻产量是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三个因子构成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除选用丰产品种和插秧前的各项栽培措施如施足基肥、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等以外,还必须通过插秧后的正确的田间管理,攻克穗多、粒多和粒重三个关口,使构成水稻产量的这三个因子得到平衡发展。在培育穗、粒的田间管理措施中,控制肥、水是非常重要而又十分复杂的工作。肥、水是水稻生长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施用不适当也会严重影响水稻生育。所以在管理技术上必须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的不同要求,灵活掌握。
培育壮秧,促进早期分蘖,控制后期分蘖,攻穗数关。
根据1959年各地中、晚稻丰产经验总结资料,亩产千斤的丰产田一般每亩都要达到二十五万至三十万穗以上。因此,今年不论北方单季稻、长江流域的单季晚稻和双季晚稻以及华南的双季晚稻大面积丰产指标,普遍要求突破三十万穗。要得到这样多的穗数,首先要依靠基本苗数和插植健壮的秧苗。如果栽的不是一类秧苗,在插秧返青后必须根据大田的肥力情况,施用速效的腐熟人粪尿或硫酸铵等以促进苗的生长,同时保持浅水使之早发分蘖。
在亩栽二十至二十五万苗的密植情况下,只要基肥不缺,插秧返青后,分蘖数达到三十万以上是不成问题的。如果肥、水充足,初期温度较高,分蘖数还可以猛增至四、五十万以上。但是能不能得到三十万穗,还要看分蘖期的田间管理措施是否能够跟上。保证每亩有足够的穗数,问题不在于分蘖数够不够,而在于有多少分蘖能够成穗。实践证明,要获得足够的穗数,应该以促进早期分蘖,控制后期分蘖为原则。当分蘖数达到计划指标后,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如在肥力高的稻田采用晒田;肥力较低,分蘖期温度不太高的地区采用灌深水,或两者相配合的办法,可以使分蘖不再增加;同时借排水、灌水以调整稻株的形相,保证行株间有良好的光照条件,增强已有的分蘖,并促使蘖蘖成穗,提高有效分蘖率。有的丰产田,为了怕分蘖衰退死亡,影响最后穗数,在返青后施用较多的分蘖肥,结果使分蘖数和叶面积激增,行株间过早郁闭,势必有大量的分蘖因得不到正常的光照条件而趋于死亡,反而不能保证足够的穗数。这样不仅徒耗体内大量的有机养分,而且因封行过早,个体得不到良好的通风透光环境,茎身纤细,叶片稀疏,根系发育不健全,出穗迟缓,即使能保存较多的分蘖和穗数,但是穗小粒少,且会加重倒伏的威胁。这样在穗数上的所得,往往不能补偿粒数上的损失,产量不能提高。所以分蘖期田间管理的主要任务,不是依靠大量加多分蘖数以期增加穗数,而是促进早期分蘖的健全生长;不是延长分蘖期,而是缩短分蘖期,控制后期的无效分蘖。因此,在合理密植和施足基肥的情况下,分蘖肥可以不施或少施,如果基肥不足,秧苗初期生长不够健壮,则需要在返青后结合第一次耘耥,提早追肥,或在插秧后亩施一、二十斤硫酸铵并配合适量的磷钾肥施在田土表层作“面肥”,这有促进返青,提早分蘖的效果。总之,分蘖期施肥的关键,在于能够掌握既不要因缺肥缺水而生成叶片短窄,同化面积过小的三类苗,又不要在分蘖后期过早封行,形成披叶郁闭和延迟出穗;并要做到在分蘖末期肥料落劲,出现生理上正常的退“黄”时,为以后攻粒数关打下牢固的基础。
看苗追肥,结合晒田,掌握水稻“黄”“黑”变化规律,调节碳氮代谢过程,攻粒数关
要达到亩产超千斤的大面积丰产指标,在突破三十万穗基础上还需要每穗平均达到七、八十粒或更多的粒数。
在密植增产中,穗数与粒数的矛盾,是群体与个体矛盾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当前生产上存在的重要问题。要取得高产,穗数与粒数的矛盾必须得到统一,即既有较多的穗数,又要每穗有较多的粒数。实践证明,只要肥、水和其他管理措施掌握得好,这一矛盾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水稻在结束其光照发育阶段后,植株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即开始其幼穗分化。在稻穗分化的整个过程中,决定每穗粒数的枝梗原基形成期的进展是很快的。由第一枝梗原基开始突起到枝梗原基形成期终止,一般不过三、四天。争取穗大粒多,就必须在这一时期以前创造形成大穗所必需的一切条件。例如,穗肥的施用,必须掌握在枝梗原基形成期发挥肥效,才有增加每穗粒数的效果。稻穗分化期因品种成熟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一般早稻开始幼穗分化在拔节前,中稻幼穗分化约与拔节同时,晚稻则在拔节之后。如以拔节作为施用穗肥的根据,则必须考虑品种的熟期特性,具体掌握。
植物器官与器官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为了获得大穗,必须有生长良好的营养器官。在一般情况下,营养体的单位长度的干物重愈高,表示生长愈健壮,将来分化的穗也愈大,每穗粒数愈多。也就是说,大穗必须在茎秆粗壮的基础上形成。培育粗秆大穗,一方面要求有足够的肥、水的供应;另一方面要求行株间有良好的光照条件,以利于茎秆长粗,并增强其碳素同化过程,为形成大穗打下有利基础。全国水稻丰产模范陈永康在单季晚稻三个发育转化时期,掌握“三黑三黄”的规律性变化,看苗追肥,并结合晒田,以调整植株内部营养生理的关系,是促进壮秆大穗的关键措施。“三黑三黄”的要点是:第一次“黑”发生在分蘖期,通过分蘖初期施肥,即所谓“小暑发棵肥”来控制;到分蘖末期,施用的肥分落劲,结合轻晒田,出现第一次“黄”;接着在拔节前施“大暑长粗肥”,叶色转绿,就是第二“黑”;结合立秋前重晒田,叶色一度转淡,形成第二“黄”;复水后施“立秋长穗肥”叶色再度转深,是为第三“黑”;直到抽穗前三至五天结合轻晒田,叶色转淡,出现第三“黄”。现在证明,这种规律性的变化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双季晚稻以及北方的单季早中稻都存在“黑”“黄”变化规律。只是由于生育期较短,一般只出现“二黑”“二黄”,即在分蘖期及穗分化期要“黑”,使氮代谢旺盛;在穗分化前及出穗前,叶色都要一度转“黄”。“黄”的出现,除由于内部营养状况的转变和所施的肥料落劲外,还要依靠晒田加以掌握。晒田不仅能改善土壤环境,有利新根发展,同时使稻根容易吸收的一部分氨态氮氧化为硝酸态氮,并由于土壤水分降低,根系对氮的吸收减弱,因而以氮代谢为主的生理过程转向以碳代谢为主的生理过程,使碳水化合物向茎秆集中,防止徒长,达到壮秆目的。复水以后,这些碳水化合物便向穗部转运,以供给穗粒发育时对有机营养的不断需要。晒田对施肥过多或排水不良的稻田特别重要;但对盐碱区稻田,因易引起反碱,不能适用,可采取“干干湿湿”的排灌方法来代替。
深水孕穗,浅水灌浆,湿润长谷,控制氮肥,防止倒伏,攻粒饱粒重关。
攻粒的目的有二:一、孕穗期追肥是为了提高每穗结实率,二、出穗前后追肥是为了增加千粒重。在一般情况下,当一穗多数颖花进入花粉内容充实期,常常发生颖花退化现象。因此,在花粉充实期前的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即大约在出穗前十二、三天时,进行追肥,可以减少颖花退化,增加每穗开花结实的粒数。
研究结果还证明,谷粒充实所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大约有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是依靠出穗后由茎叶的绿色部分合成转送的。因此在出穗期前,如表现缺肥,必须施用粒肥,或进行根外追肥,如喷过硝酸钙或泼稀薄尿水等,常有增产效果。
不论孕穗期或出穗期施用追肥都应当注意植株的营养状况和叶色的表现,不可盲目大量施用。如孕穗期叶色仍浓,绝对不宜施粒肥,否则植株吸收过多的氮素,就要消耗大量碳水化合物,构成氮化合物,使穗部所需的醣类大大减少,增加空秕率。
由孕穗期到灌浆期水的不断供应也是提高穗结实率和增加粒重的重要措施。特别在减数分裂期如遇到干旱,最易使花粉发育不良,结实率降低。江苏江阴农民提出的“深水做肚,寸水抽穗,厚水灌浆,湿润长粒”,是生育后期排灌管理的宝贵经验,值得研究推广。
水稻生育后期的肥、水管理措施,对长江流域的双季晚稻尤有重要关系。因为这些地区双季晚稻的成熟期很容易遇到冷害,如果后期肥、水过多,延迟成熟,将会因冷害而增加空秕粒,影响产量。但在正常的孕穗、出穗时期,如突遇寒风侵袭,则须灌深水以便保温。
以上是取得水稻丰收的三个关,必须连续攻克这些关口,才能使产量在过去的基础上跃进一步。因此,从插秧返青以后,直到成熟这一段期间,一切田间管理工作,特别是肥、水措施,绝对不能放松。必须根据水稻正常的生长和发育的规律及其对肥、水的具体要求,加以调整,起到促进和控制作用,才能最后达到计划中的穗数、粒数和粒重,获得预期的高产。
抓肥抓水,攻穗攻粒,是水稻田间管理的主要方面,但还不是它的全部工作。其他措施如及时中耕以增强根系对肥、水的吸收和提早分蘖;除草以减少肥、水的消耗,健全茎蘖生长;防止旱、涝、病虫等自然灾害,以消灭枯心苗和白穗等,都直接间接地促进分蘖成穗,增加每穗粒数和减少空秕率。这一切都必需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与大抓肥、水的同时,及时掌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