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阅读
  • 0回复

改造冷泉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8-23
第8版()
专栏:

改造冷泉碑
中共湖北蕲春新生活人民公社委员会书记 李木森
“冷泉碑”这地方,是因九股冷泉得名的。两边是山,中间是条大垅,约有一千多亩水田。由于九股冷泉常年向外窜水,加上两边山坡的浸水,使这大片土地变得非常冷浸;特别入夏雨季来了,山水落垅,上涝下渍,一夜大雨,次日田畈里白茫茫一片,所以每年插下秧苗,绝大部分不能发棵分蘖,蔸稀苗瘦,产量很低,是个有名的落后垅。在这方园数十里内,只有五、六十户人家,从前没有人敢想改变冷泉碑的面貌,只有人民公社这个巨人,才敢于在“太岁头上动土”。
今年3月间,公社党委会决定,改造万亩低产田,首先从冷泉碑着手,扎扎实实地做出一个样子来。会议结束后,就由全公社组织起一支兵强马壮的突击队。
我们到冷泉碑的那天,刚下过一场大雨,山水漫垅泄下,像一条河流,简直看不见田岸。这时,由各管理区、生产队临时抽调来的干部和突击队员,陆续地到齐了。我们马上找来一些人,在垅底一块田里插上了“样板田”的牌子,脱了鞋子跳下水,动手干起来了。在这里种过四十多年田的老农刘老爹连忙跑来,他用惊奇的眼光打量着我说:“李书记,公社在这里搞‘样板’呀?”我说:“是啊!你看能行吗?”老人激动地说:“有党的领导该是冷泉碑翻身的年月啦!”他又沉思起来,接着又说:“不过,这垅光靠追肥不行,得要从根治,把山水堵断,把冷泉的水放走才行。”老人的说法启发了我们。办法就是:见泉围堰,开沟排水;沿山开渠,加高田岸;叫泉水不落田,山水不进垅,肥水不出田,水田多压青肥,改良土壤。
一千名劳动大军,都在两边山坡、村庄方圆十里的地方,扎下了大营,遍野红旗招展,人声欢腾,“一切为了平衡增产”的巨幅标语也在大路口竖起来了,冷泉碑变成了热浪滔滔的战场。
围“龙头”的那股大泉眼,是一场大战。刚从水利工地上的“英雄洞”(一条穿山渠道)调来支援冷泉碑的青年突击队纷纷报名参战。以共青团支部书记王子诚为首的十五个青年小伙子,磨拳擦掌地要求治这个龙头泉,担任拔除在“龙头”上一棵大树的光荣任务。大家齐动手拔树的时候,王子诚笑着说:“你们留点心,说不定还会拔出一条龙来哩!”袁毛头也笑着说:“拔出龙来更好,我正要找这个害人精算账呢。”说得大家哈哈大笑,轰的一声,树被拔上来了。只见一股刺骨的冷水向外直冒,冰得大家直打哆嗦,可是小伙子们没有一人退阵、咬紧牙关,站在冷水中,开沟的开沟,围岸的围岸,坚持战斗两个小时,终于把这股泉水制服了,乖乖地沿着新开的渠道流进了大排水沟去。
十天后,冷泉碑的面貌大为改观。新开的五条通垅大渠,长达三千米;逢泉围堰,逢堰开沟,不仅排除了渍水,而且基本上做到了山水不落垅,泉水不泛田,肥水不出田,大泉落大沟,小泉落小沟,小沟通大渠,泉水不停留,提高了地温,防止了肥水流失。一千多条田岸整修一新,光溜的田岸上还破天荒地种上了黄豆。
接着,又以五天的时间,五百名劳动大军,突击插完了千亩早稻秧,要比往年提前半个月,在季节上赶上了先进地区。秧苗落土,又开展了培育管理的竞赛高潮。插秧后的第五天就抢着薅头次草,追头次肥,秧苗一天变个样,盖过了附近的许多大垅大畈。冷泉碑的变化震动了全县,全县各公社纷纷派人来参观,提出向冷泉碑看齐。
不料,在薅二次草时,垅中间有五十多亩田的秧苗变了卦,秧苗根部发黑,谷叶由青变黄了。社员们齐声保证:“坚决要保住这面红旗!”“要红旗越举越高!”由王冬娥和袁毛头两员猛将率领两个专业管理小组的男女青年,发出保红旗的誓言。于是又掀起了一场治秧的战斗。这时,县委第一书记董舒同志亲自来到这里,他很关心我们改造冷泉碑的斗争,鼓励大家要坚持下去直到最后胜利!田里下了酸性肥料,经过太阳蒸发,把冷浸给全驱散了。冷泉碑永远不冷了,在枯烂的根子周围,又长出了白白嫩嫩的新根,秧苗又转青,发棵分蘖了。
现在,满垅一片碧浪,稻谷普遍抽穗扬花,香气扑鼻。来往过路的人,谁见了这么好的庄稼,都要啧啧称赞。前天,我碰到刘老爹,他伸出大拇指说:“共产党真有办法,千年落后垅,现在算是大翻身。”(附图片)
扩种套种 寸土不让 周祖诜 蒋文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