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众矿工巧破关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8-25
第2版()
专栏:辽宁通讯

众矿工巧破关键
本报记者 张向波
本溪南芬铁矿的职工们在增产矿石的战斗中,以敢想敢干和科学分析相结合的精神,连破生产关键。在往年的低产月——炎热多雨的7月份,创造了有史以来剥采总量的新纪录。
从下边记述的几个故事,就可以看出职工们实干、巧干的精神,也可以看出技术革命的威力。
搬掉绊脚石
老远望去,南芬铁矿的掌子面,像削去半截的金字塔,上小下大,形成四十五度角的斜坡。
这四十五度角的斜坡给矿山开采造成很大麻烦:每次爆破,总是把上部炸得粉碎,而下部却炸不透,残留下一堵墙似的根底,圈住一两万吨矿石,使电铲可望而不可即。这个麻烦过去每天都要碰到,每次都得停产四十分钟,作第二次爆破。
根底成了横在全矿跃进路上的绊脚石。矿党委决定动员群众“搬掉”它,一连召开了几次鸣放会。会上,大伙各抒己见,热烈争论。有人说:“有四十五度角就必然要留根底,这在‘采矿学’上讲得清清楚楚。掌子底盘大,一次火药爆破是力所不能及的……。”话音方落,有人反驳道:“这是不看自己麻绳短,光怪人家水井深!照这样说,根底问题就根本不能解决了!”“要干劲,也得信科学。”又有人反驳。为了加强说服力,他拿了把锤子,顺手击在身旁的瓦片上,瓦片薄处,应声破碎。他拾起来向大伙晃了晃说:“这和留根底是一个道理。”这时,一个青年工人不以为然地摇摇头,接着抄起铁锤,照瓦片的厚部猛力打去,只听当啷一声,瓦片全碎了。会场上顿时活跃起来,几个人同时喊道:“对,就要以硬治硬!什么症候用什么药,这才是信科学。”
会上的议论渐趋一致。看来事在人为。意见越谈越细。残留根底的原因,消灭根底的方法,通通找出来了。最后,党委综合分析了各方面的意见,决定试验威力强大的爆破方法,向根底进攻。
消灭根底的战斗开始了。党委书记、矿长、技术人员、爆破手,还有东北工学院前来作技术实验的师生们,都上山参加战斗。大伙首先找过去火药威力不大的原因。党支部书记牛相智提供情况:过去火药松散,爆破孔里装药量不够多。东北工学院的师生们说,按理论,适当提高火药密度,可以加强威力,建议使用“压缩火药”。大家随即造了一个简易设备,把火药体积压缩了35%。试爆结果,威力加大了,可是根底还不能消灭。人们继续研究,发现爆破孔内潮湿,药力受到影响。一位技术人员提议用沥青制造防潮药包,再一试,威力更大了,但是根底还没有消灭。老爆破工王守祥接着提出多节装药法。过去装药都是分两节装入爆破孔里,孔里没有火药的间隙太大,炸力不均衡。多节装药的好处是孔的底部多装点,使火药分布既有重点,又较均匀,减少无药的间隙。人们觉得有道理,试了试,威力更大了……这样,你献一策,我献一计,不久凑成了八项先进经验,起名为“八合一”爆破法。
“八合一”爆破法威力强大。第一次试验,在八十米长的掌子面上,打了二十个孔,按新规程装入了药包,信管以每秒七千米的速度燃到尽头,随着震天撼地的轰隆声,掌子上下,一齐掀离母体,成堆成堆的灰色矿石,哗拉拉地落在台阶上。躲在一旁的电铲司机们跃了起来,一步跨上驾驶室,威武地冲向台阶。铲斗无阻碍地上下翻舞着,几万吨矿石接连不断地抛入载重汽车里。电铲、汽车的效率一下子提高了25%。
硬矿石低头
南芬矿的自然特点是矿石的硬度高,穿孔工序不容易跑得快。“八合一”爆破法一应用,穿孔工序常常被爆破工序踩着脚后跟。所有穿孔机一齐出动,在掌子沿上,一字摆开,探出长长的铁喙,对准矿体,日夜猛冲硬击,仍然不能适应爆破工序的需要。
穿孔司机王开胜决心创造一种以巧治硬的新机器。有一天,他在上班的途中,见到凿岩工李胜德手中的风钻转得飞快,眨眼功夫,钻入硬矿一尺。这件事触动他一个念头:利用凿岩机的部分原理改造穿孔机,让它既能冲击,又能旋转,进尺一定会快。
王开胜把自己的想法向党委作了报告。党委认为,这是全矿跃进的关键,当即指定老钳工包西海等,和他合作试制。小小风钻上的原理,用在庞大的穿孔机上,是个艰难的课题。经过十多天的努力,他们制出了七个简单的部件,使原来的冲击式穿孔机又长了一个技能——会旋转了。
关键的问题,是直接接触矿石的冲击头要威力强大。起初参考外地经验造了一个,但力量太小,磨不动硬矿石。他们经过反复试验,加大了钻具自重力,这样才能在同一时间内,既冲击矿石,又旋转剪切矿石。冲击头制成了,但是没转多久,穿凿孔内传出了噗噗无力的声音,冲击头冒出缕缕青烟,用手触触,热得烫人。冲击头这样热,不能持久工作,提高效率。它为什么发热?王开胜他们仔细观察了半天,不解其故,连忙跑去请教风钻手李胜德。李胜德根据使用风钻的经验,推想是风量太小,吹不散磨擦热。这一说,王开胜恍然大悟,当即建议把风力压缩机由山下移到山上,减少风量中途消耗,风量变得充足了。晚上九点钟,机器开始咔咔有力地吼叫了,热气带着岩粉,沿着凿穿的孔道,呼呼地冒出来。
适合钻硬矿石的新式穿孔机诞生了,穿孔效率比原来提高了两倍。这种新机器很快在全矿推广开来。
剥离大革新
矿工们永不停下自己跃进的步伐。在接连几个胜利之后,他们又想采取抛掷爆破的方法,不用运输工具,加速排除剥离物,这才能更快地开拓采矿面,保证持续跃进。
开头,人们不熟悉这种新技术,怕爆破开大花,炸毁山上的设施,便在山后打了几个爆破孔,试验了两次。结果,能把数千以至上万立方米的土和岩石抛到采矿境界线以外。
小规模试验成功了,职工们决定搞大爆破。矿长带着工人们,在峭壁上打爆破孔。爆破孔是一米见方的平洞,人们要在平洞里弯着腰,抱定风钻钻岩石。
四个三十五米深的平洞打成了。爆破手钻进去拉了一条电线,电线连接着遥远的指挥棚,末梢系着六十吨炸药。一切准备就绪了,领导干部们又作了最后一次检查。山上响起了爆破前的警钟,转眼功夫,全矿的职工都躲到远处,有的爬上了旁边的高山上,俯瞰这次壮举。
又一次警钟响过,爆破工打开了电门,随着一声巨响,大地突然震动起来,硝烟和尘埃腾空飞起,像大蘑菇一样,久久地悬在天上。
躲在四周的人们欢呼着拥到爆破地点。这里仿佛遭到了一场剧烈的地震,岩石和土被掀到山谷里,测量一下,足有十一万立方米,其中大部分不需要人力、电铲和汽车再搬运了。
经过采取一系列加强剥离的措施,全矿做到了上旬为中旬开拓采矿面,中旬为下旬开拓采矿面,保证了生产持续跃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