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江西五万下放干部埋头苦干建设新山区 三年来在荒山中建立了二百多个大型综合垦殖场,办起两千多个工厂 干部热爱山区人民,群众热爱干部称他们是“老红军”和“土改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8-26
第4版()
专栏:

江西五万下放干部埋头苦干建设新山区
三年来在荒山中建立了二百多个大型综合垦殖场,办起两千多个工厂
干部热爱山区人民,群众热爱干部称他们是“老红军”和“土改队”
据新华社南昌25日电 记者赵永安报道:江西省下放山区劳动锻炼的五万多名干部,三年来发扬了艰苦朴素、埋头苦干的作风,和山区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把二百多个荒凉、落后的山区,建设成了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山区。
这些干部1957年下放到偏僻山区建立国营农林牧综合垦殖场以后,就在荒山野岭搭起茅屋草棚安家落户。三年来,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冒着风雪和烈日,披荆斩棘,和山区人民一道,在荒山中建立了二百多个大型国营综合垦殖场,经营着三千多万亩山林,二百八十多万亩耕地。其中新造林的面积即达二百四十万亩,新垦荒地三十多万亩。此外,他们还种植了二十多万亩果树、茶林、桑林,饲养了六十多万头家畜,二百多万只家禽,兴办了二千多个各种工厂,每年为国家提供大批的商品粮食和木材、工业原料、猪肉、家禽、鲜蛋和各种山区土特产。
广大下放干部在建设山区中,以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艰苦奋斗,展开了一个“向山田要粮,向野草、野果要油要酒,向荒山要木材,向水要鱼”的“要宝”运动。在井冈山,为了开发拔海一千六百米、尽是悬崖陡壁的大坝里的竹木资源,由共产党员王智甫率领的一批下放干部,在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架起了茅棚,有时,粮食供应不上,他们就猎食山鸡、野兽。他们用锄头和石子把二十多里山道上的冰雪一点一点敲碎,打通了和外界联络的道路,然后又架起一条十多里长的滑运茅竹的竹滑道。这样艰苦奋战三个月,完成了砍伐茅竹三十万根的任务,并在这里开辟出一个新的林业基地。老革命根据地大茅山乌风洞,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八十多户人家,红军离开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残酷的烧杀政策,全村三百多人口、几十栋房屋不存一人片瓦。直到1957年,周围十里方圆还找不到一户人家,满山都是荆棘茅草。下放干部来到这儿以后,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斩断荆棘,割掉茅草,开出一百多亩园林栽上果树,种了菜蔬,建立起几十个小型工厂,还修了一万多平方米的工厂、学校、宿舍、礼堂,削平石壁建成了通往山下的公路,使这里变成了一座繁荣美丽的山城。
下放干部为了加速山区建设,克勤克俭,刻苦钻研,很少向国家要投资、要设备,白手起家办起了成千个小型工厂,为国家生产了大批工业原料和各种工业产品。仅大茅山一地,白手起家兴办的各种工厂即达九百多个。九连山爽湖分场的下放干部范永林,在一本技术杂志上看到介绍利用松根提炼石油的文章,就立即和几个同志一起研究,他们用煮饭的锅代替钢松干馏锻炉,没有生铁做炉条就找火砖代替,没有瓦斯导管冷却器就用竹筒埋在地里通过水池来代替,办起了一个“土”人造石油厂,经过反复试验、多次失败,终于从松根中提炼出了松根焦油。仅今年第二季度就生产了二十一吨松根焦油。下放到黄岗山的干部们,为了使山区群众能够用上电,没向国家要一点水泥、钢筋,冒着刺骨的寒风,在没腰深的大水里,用土石筑坝拦洪,建成了水电站,使满山电灯放光。
下放干部亲手建起了工厂、农牧场,培养了他们克勤克俭,懂得爱惜别人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九连山垦殖场的下放干部贾永利,看到场里养的小鸡死亡率很大,十分心痛,自动向党组织要求到养鸡场去。由于他细心观察,掌握了鸡的生活规律,分别情况来照料,还到野外找些鸡喜欢吃的嫩草,捉一些小虾、小鱼煮成汤来拌在食里喂小鸡。把小鸡都养大了,使场里的家禽生产有了很大发展。
下放干部们热爱山区,更热爱山区人民,他们和山区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关心山区人民的疾苦,全心全意为山区人民服务,和山区人民建立了十分深厚的感情。他们在劳动中,和当年的红军一样,白天劳动,利用工余帮助群众挑水、打柴,晚上还挨门上户帮助群众识字,扫除文盲,对于孤寡老幼更是殷勤照顾。他们每到一地,就帮助山区人民筹办夜校、红专学校,建立小学、幼儿园、托儿所,办各种文化福利事业,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有些山区有长期流行的疾病,他们就帮助建立卫生所、医院和产院,帮助群众治病除害。
干部关心群众,群众也热爱干部。广大群众称下放干部是“老红军”、“土改队”,他们热情地为下放干部送茶水,指引道路,帮助开发山区,有的甚至争着要下放干部住在他们家里。每逢年节,常请下放干部来家作客,像家人一样亲切。(附图片)
大茅山满山遍野是丰富的林产化工原料,两年前建起了一座综合垦殖场。现在,全场已建立了一百一十五个工厂,产品一百多种。况全林摄(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