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活八仙”大显神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8-28
第3版()
专栏:河北通讯

“活八仙”大显神通
本报记者 米荣运、袁东义、李玉山
位于滹沱河两岸的河北省束鹿县赵八庄公社,是个土地沙白、旱涝多灾的地方。全社土地有一半是板地(黑粘土)沙滩,春易旱,秋易涝。群众流传着“滹沱河,沙土滩,大雨湿,小雨干,十年就有九年歉”的传说。因而历年来产量不高,穷字总没有摘掉。可是从1958年公社化以后,这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去年粮食平均亩产三百三十三斤,比大跃进的1958年提高23%;棉花产量增长了64%以上。全社由历年缺粮社一跃变为余粮社。今年,人们战胜了三百多天干旱的威胁,秋田作物生长良好,增产大有希望。仅仅两年相隔,就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原因何在?如果问到社员,他会告诉你:在总路线的灯塔照耀下,村村队队有了执行农业“八字宪法”的“活八仙”。
“活八仙”的由来
去年9月间,中共束鹿县委为了在全省超产竞赛中争上游,向全县人民提出了“坚决夺取秋季大丰收”的战斗号召。这个号召传到了赵八庄公社以后,马上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响应。采取什么措施实现超产计划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公社党委便分头到各生产队去“取经”。中共赵八庄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周进林同志,从深入到赵八庄和石桥头生产队摸经验中发现:因为对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推广新技术的办法和措施不同,生产效果有很大的差异。
赵八庄生产队党支部书记任发振,非常重视总结推广新技术。从1958年冬,他们就按照社员技术专长,把全队改造板沙地、打机井、改革工具、选种、密植等生产能手,组织起来,加强技术指导。一年多的时间,就用黑土填沙、以沙压碱的办法,改良土壤四百三十亩,打成机井三十二眼,还推广了良种和小麦密植新技术,去年的小麦平均亩产一百八十多斤,比1958年增长了24%。可是石桥头生产队,和赵八庄生产队自然条件相同,就是没有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总结推广新技术,去年的小麦平均亩产只有一百二十斤。这使公社党委明确了一个问题:搞生产,只凭苦干还不行,必须重视总结推广农业“八字宪法”新技术。如果能把赵八庄生产队贯彻“八字宪法”推广新技术的生产水平变成社会生产水平,把技术能手的先进经验变成全体社员的经验,就能把生产水平大大提高一步。公社党委决定从发动群众总结丰收经验入手,选拔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标兵,把学赶超先进运动,变成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普及新技术的群众运动。于是,结合大田作物检查评比工作,以“政治好,劳动好,有专长,肯钻研,有创造”等为条件,通过发动群众,按照农业“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八个字,在全社评选八个方面的标兵。
农业“八字宪法”标兵的树立,使社员受到很大鼓舞,真是群众沸腾,议论纷纷。有的说:庄稼人,不简单,如今要当“真八仙”。也有的说:行行出状元,看你干不干。
一处开花遍地结果
俗话说:“单丝不成线,孤树不成林”,八字标兵虽然在总结传授新技术新经验中起到骨干带头作用,因为单人活动范围小,知识有限度,却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把群众的智慧、经验集中起来,传播出去。为了使普及科学技术与大规模生产相适应,秋收种麦时,配合大搞丰产方建设,公社党委便提出了“八字进方,方方建组,标兵成列,先进成群”的口号。各个生产队都以八字标兵为核心,吸收各方面有专长的老农和生产积极分子三千六百多人,层层建立“八字宪法”研究小组,使普及科学技术与推动生产竞赛有机结合起来。
广树“八字宪法”标兵的群众运动,使全社各项工作很快出现了一个“争奇斗巧,万紫千红”的新局面。赵八庄生产队秘福进“水”字标兵组,为了加快打机井速度,集体钻研,改进搭架方法和钻井技术,创造了快速打井新纪录。公社党委及时在全社推广了秘福进“水”字标兵组打机井的先进经验,使全社打机井速度加快三分之一。今年4月,正是抗旱播种、抗旱浇麦的紧张季节,可是有些排灌机械因缺乏燃料停了车。赵八庄生产队党支部书记任发振,亲自挂帅,以焦丙山、王章恒“工”字标兵组为骨干,吸收“水”字标兵组支援,猛攻燃料关,结果试验成功了锅驼机加鼓风机浇白煤、用煤球代替大砟煤等三项技术大革新。全社推广了这三大技术经验以后,排灌机械很快都开动起来,有效地保证了抗旱浇麦的供水需要。全社就是这样,依靠标兵和广大生产积极分子由一点红,到全面红。在去冬今春,全社完成改良土壤一万三千六百多亩,新打机井四十九眼,改革各种工具三十七种、五千多件,并使各种作物优种普及面积达到70%以上,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春夏播作物推广了合理密植和新技术。随着学、赶、超运动的发展,这支科学队伍迅速壮大起来。到7月底统计,全社被评为“八字标兵”的人数达到一千九百多人。
八字之间互相协作
“八字宪法”,是一种有机整体。字字之间各有分工,但又互相依存,密不可分。赵八庄公社党委根据农事季节和各种作物生长阶段不同需要,因时、因地制宜确定工作中心,其它各个环节与中心工作配合,为中心服务。7月上旬全社完成夏收夏种任务后,公社党委就把工作重点转向田间管理。为了把各种作物管细管好,公社“八字宪法”指导委员会便提出“管字挂帅,保、水、肥、工为管字效劳”。大贾庄生产队建立田间管理委员会,并将各路标兵、老农、生产积极分子,按作物组成管理小组,分头研究各种作物管理技术,及时向管理组提供管理措施和建议。管委会则按照任务大小,农活急缓,以及技术高低,统一合理搭配劳力,组织计划作业。棉花封垅后,因棵枝长大,后期管理作业频繁,容易使棉枝碰撞受伤。棉花管理小组研究出了整枝、追肥、除虫、浇水四道工序连续作业的管理方法。管委会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制定了管理规划。整枝的社员随身携带化肥袋,整枝结合给弱棵追肥,整枝后,紧跟着除虫,最后放水灌溉,这样一环扣一环,配套协作,使各项活计做得又快又好。
土洋结合普及提高
推广新技术的过程,也是新旧思想斗争的过程。为提高群众的科学技术水平,必须把群众实践经验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赵八庄公社采取了以下三种办法:第一,对某种农活,为了统一规格质量,采取集中标兵能手,举行现场技术表演赛的办法,传授新技术。如棉花播种时,全社集中了一百七十四名扶耧标兵能手,举行播种技术表演赛,传播了播种新技术,使今年棉花播种又快又好。第二,各队“八字宪法”标兵组与公社农业科学研究所挂钩。公社研究所技术员定期向八字标兵传授技术经验。今年在棉花管理上,就举行了四次新技术传授会,使广大社员学会了播种、定苗、综合治虫、整枝打杈、雨后摘败花、摇棉棵等新技术。第三,对技术较差的生产队,采取党委、技术员、标兵三结合,用举行“现场会诊”的办法,有重点地帮助攻克薄弱环节。大贾庄、北留庄等生产队,因缺乏甘薯育秧技术,历年薯秧不足,公社党委为帮助他们度过育秧难关,吸取东南留育秧能手刘老堂等到现场会诊,经过研究,推行了“温水药剂浸种消毒,改建培育炕”的技术后,薯秧培育得很好。群众编顺口溜说:新技术,一枝花,处处不能离开它;靠它战胜大自然,粮棉增产有办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