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爱国英雄千秋万世——戏曲艺术片《杨门女将》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8-28
第8版()
专栏:影评

爱国英雄千秋万世
——戏曲艺术片《杨门女将》观后
凤子
历代人民在人民英雄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那些敢于反抗异族侵略的英雄,不但一直受到人民的景仰,而且是鼓舞人民抵御外侮、发愤图强的力量的化身。这些人物,在史册里和传说里世代相传,英雄人物的形象也从而得到不断的丰富与提高。杨家将说部和出现在戏文中的杨家将里一些人物,不少就是出于人民的想像,像佘太君、穆桂英便是。人民为什么创造这样一些女将的形象呢?人民创造这些女英雄形象有无社会的和历史的根据呢?我们知道北宋是一个外患频仍的朝代,皇帝昏庸无能。边关守将杨业全家先后为国尽忠,他们的英勇事迹鼓舞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历史上有过花木兰,有过梁红玉这些女将,人民既向往于杨家将的英雄传说,人民有权对英雄的杨门一家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愿望。佘太君、穆桂英等女将形象的出现,是历史上、传说中的女英雄们的形象的再创造。这些女英雄形象的再创造,是人民的理想和实际斗争生活结合的产物,所以她们的形象更为光彩,更加深入人心。
根据民间传说和传统戏曲对于杨家将中几员女将的塑造,今天我们又有了京剧和电影《杨门女将》,这是正确执行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一大收获。
电影《杨门女将》的成功同舞台剧一样,首先在于正确掌握了这一题材极富有爱国主义的主题思想,塑造了不同性格的杨门女将的英雄群像。同时它又发挥了电影艺术的特性,在《寿堂》、《灵堂》、《金殿》几场戏中,运用特写镜头,细致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心感情,有力地突出了贯串全剧的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的矛盾,使得杨家将四代英雄的形象鲜明夺目。就《寿堂》这一场来看,当边关告急、宗保捐躯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无论是妻子、母亲、祖母和幼子,他们首先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哀痛,而是国家的安危。从个人角度看,谁也难以忍受伤夫、失子、亡父的沉重打击,但是为国捐躯的不是别人而是边关的守将,杨家失一子事小,国家折一将却关系着亿万人民的生命。《寿堂》这一场戏着重勾划了杨门全家气势磅礴的英雄气概。从穆桂英和众媳妇到第四代的幼儿杨文广一再请求发兵点将的细节描写,真是一笔紧似一笔,恰似月夜潮汛,一浪高过一浪,有力地反衬出佘太君的决心和毅力。影片在这一场里显然作了必要的加工,对人物的思想感情予以适当的渲染。这样的加工和渲染,发挥了戏的主题思想,所以获得突出的动人效果。当然影片和舞台剧演出一样,使人在艺术欣赏的同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的教育。
《杨门女将》贯串着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灵堂》一场,生动地塑造了主和派王辉这一类型的人物。请听他的调调吧:说什么“百岁挂帅”是“意气用事”。有了将帅又顾虑缺少先行;有官有将了又说什么“去年的皇历不能翻”,如公都“老迈无用”了。受不住众女将的斥责,他又狡辩:“一门女将会被西夏耻笑”。等到出来了杨文广,他却别有用心地道:“与杨元帅报仇事小,这朝廷的安危事大呀!”只有这种卑鄙无耻的小人,才会诽谤大公无私的杨家老少四代请缨杀敌是公报私仇,也只有这种反衬手法才剥笋一般一层一层地将主和派的肮脏思想暴露无遗。佘太君在这里驳斥王辉的一段西皮倒板,从内容到表演都极动人。从杨老令公起杨门一家一代一代的忠勇杀敌、为国为民的壮烈事迹,有力地驳斥了投降派的谰言。虽然佘太君列举的是杨家将中的英雄,可是杨家英雄代表的不只是杨门一家而已,他们一家都是不愿亡国亡家的千万人民的精神表率。在大义懔然的杨门女将们的面前,王辉之流的丑恶灵魂不正是被鞭挞着痛处了么?
《杨门女将》虽是千年以前的民间传说,杨家将的爱国主义精神却彪炳着千秋万世。佘太君、穆桂英等人的英名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推动劳动妇女移山倒海的精神力量。
京剧四团演出《杨门女将》的演员,是中国戏曲学校历届毕业的学生,是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成长起来的新生力量。饰佘太君的王晶华、饰穆桂英的杨秋玲,虽则只有几年的舞台实践,但显然已经有相当的艺术成就,已经是观众熟悉热爱的演员了。
京剧艺术的表演风格在影片中得到很好的表现,例如《边关》、《校场》、《战场》等一些场景,以鞭代马,观众能更亲切地欣赏骑马的舞蹈姿态,一点也不感到虚拟的动作不真实或不自然,如果是真马出现,必然会破坏艺术形象的完整。(附图片)
太君壮别贤孙媳
安排妙计把贼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