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运用之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8-29
第2版()
专栏:

运用之妙
杨岭
在我们的事业中,有困难条件,更有有利条件。要推动事业前进,就要克服困难,变不利为有利。
今年的晚秋作物种得多,秋田后期管理的任务也就加重了。——同时,种植面积的扩大,正是增加总产量的最好的条件。
夏秋间许多地区雨多、草多,秋田管理就更要多费劲。——同时,雨多正是蓄水防旱的好条件,草多正是沤青积肥的好条件。
多次扩种、补种、改种、套种,作物的成长情况不一致;扩种的一些土地比较零星、地形比较复杂。这些,都给秋田管理添了“麻烦”。——同时,成长期的不同和地形的不同,又是比较灵活地调配使用劳动力的好条件。
看到困难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有利的一面,这样,就能从困难中找出办法来征服困难。关键就在于善于“看”,善于“运用”。
以充分利用土地做到“满山青”著称的四川武胜县,扩种的作物种类很多,一个地方就有几十样;同一样庄稼的播种期也不同,生长期、成熟期自然也就不同。玉米早的已经挂起红缨,晚的刚刚挺起身来。怎样把这些庄稼都管好呢?各级党委领导干部和社员一起上山下田,边看边议,把不同时期种植的各种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各自需要加强管理的时间、需要添加的措施排了队,并且对成片和零星的情况作了具体的了解,对各生产单位当前劳动力配置的情况也作了调查。然后,把三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加以搭配,订出了分批分期全面管理秋田的方案。这样一来,全劳动力、半劳动力的作用就都能更充分地发挥,大块田和零星地的作物就都有人负责管理,不同时期劳逸差别很大、不同生产单位忙闲不均的现象也可以大为改观。这是善于从困难中看出有利条件并且善于运用它来战胜困难的一个好例子。
吉林梨树县郭家店公社今年耕地面积比去年增加了四千多公顷,岗地、洼地上都多种了庄稼,锄地用工量要比去年多30%;夏锄季节开始后偏偏又碰到雨多。公社党委没有忽视困难,也没有害怕困难。他们一方面加强政治工作,教育干部和社员树立起人定胜天的信心和决心;一方面深入地调查研究,总结了一个生产队的经验,找到了克服困难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办法就是:根据全社各队的土地的土质、地势,统一规划,分类排队,按照各队洼地、岗地、沙包地、水田的多少和距离的远近,组成八个协作网,在互助互利的原则下,运用大协作的力量,晴天铲洼地,小雨铲岗地,中雨铲沙包地,大雨管理水田,雨后铲河套地,做到了风雨不误。这样,不但加快了田间管理的进度,而且提高了社员们的思想觉悟。这是把革命热情和科学分析结合起来征服了困难的又一个很好的例子。
毛泽东同志说:“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做灵活性,这是聪明的指挥员的出产品。……灵活,是聪明的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这个势,包括敌势、我势、地势等项)而采取及时的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即是所谓‘运用之妙’。基于这种运用之妙,……就能实现我对于敌的主动权,就能压倒敌人而击破之,而最后胜利就属于我们了。”还指出:“这里有时机、地点、部队三个关节。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不得于部队之情况,都将不能取胜。”(《论持久战》)武胜县的同志们和梨树县郭家店公社的同志们,正是抓住了天时、地势、劳动组织这三个关节,“审时度势”掌握了“运用之妙”,灵活地运用劳动力,在比较复杂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掌握了加强秋田管理、争取秋季丰收的主动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