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一条红线心连心·记佛山市工人对张槎公社的支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8-29
第3版()
专栏:

一条红线心连心
·记佛山市工人对张槎公社的支援·
本报记者 邓国庠
当广东各个城镇动员千军万马支援农村插秧的时候,记者来到了佛山市郊的张槎公社。这里的晚稻秧苗已经提前插完。返青的禾苗,绿油油的一片,随风摆荡。我们和田间中耕的人谈起今年的生产,社员们说,今年要不是工人老大哥的帮忙,夏种别说能提早二十天插完,说不定还要耽误季节呢!原来,在今年春天,这里曾经久旱不雨。正当抗旱的紧要关头,佛山市的六十六个工厂派来了上千名职工,为张槎公社装备了大批排灌机械和其他农业机械设备。现在,在张槎公社到处可以看到工业的装备在农业生产上所显示的威力。
排灌由人 水旱能抗
张槎公社是个半围田、半丘陵区。这里没有水塘,高地得不到水源灌溉。围田呢,潮水流不进来;而围外江水一涨,围内积水又排不出去。所以,五天不下雨,就要抗旱;一天降六十毫米大雨,又要排涝。每年花在抗旱排涝上的劳动力,占农业生产用工的30%左右,而且还要经常遭受旱涝之灾。去年早稻将要成熟时,下了三天大雨,眼看长得很好的庄稼,却给雨水浸坏了许多。今年不同了。虽然天旱不雨,但社内四个电动排灌站,一扳动开关,就冒出一股股粗大的水柱来,迫水上田,使得全社80%的稻田都能排能灌。
今年的这个变化,白坭大队的社员感受最深。社员吕桐指着玉带沙排灌站对面的一大片高田说,往年他们经常在那里大摆“水车阵”。高的田连续接驳十一递水车,最低的田也要五递水车,才能把渠水一级一级的车上去。一递水车六个人管,水车没日没夜地咿咿呀呀的响着,车的水往往还不能满足稻田的需要。而今年呢,排灌站开动了电钮,渠水滚滚地被送上高田,不到六个钟头,这一片占全队面积一半的高田就灌满了水。说到这里,吕桐越发高兴起来,他说:“今年是天旱地不旱,天公斗不过我们啦!”
在张槎公社采访期间,遇到连续三天的暴雨。地势低洼、又沾不到电动排灌利益的弼塘大队不少禾苗被淹了。社员都非常着急。正在这时,公社派了排灌船来排涝抢救。这种排灌船,也是佛山市工人特地为张槎公社这类围田水网地带制作的。凡是电动排灌站威力施展不到的地方,排灌船就开到那里,专门消灭“死角”,成为排灌站的得力助手。排灌船到了弼塘,以一天排水五十亩的速度,仅仅用了四十八个小时,就使受淹的禾苗露出水面。
车船畅通 代替肩挑
在张槎公社,河渠成网,公路四通八达。干部向我们介绍说:这些公路、河道,是今年春天,全社社员为迎接佛山工人制造的大量车、船和抽水机而开辟出来的。
张槎公社是为城镇服务的副食品生产基地。社内经营着大量蔬菜。产品的商品率大,运输量也大。每天都有十多万斤蔬菜运往城市,又从城市运回大批粪便。从张槎到佛山,不过十多里路程。以往收割下来的蔬菜,往往要隔天才能运到市场去。遇上农忙,劳动力排不开,菜运不出就要腐烂。如今,车船代替了肩挑。汽车可以直开到菜地。现在,佛山人民天天都能吃到当天摘下来的新鲜蔬菜。
今年张槎公社生产的蔬菜数量大,品种多。过去公社提出扩大蔬菜种植面积的计划,总是不容易完成,原因是劳动力不足。种一亩蔬菜所花的工夫,等于种三亩稻田。今年有了车船运输,电动排灌,再加上其他工具的不断改革,就节省出来大批劳动力。他们把节省出来的劳动力投到发展蔬菜生产上,使蔬菜面积比去年扩大了20%,总产量增加40%。
幸福线
工业大力支援农业,农业增产后又有力地支援了城市。这种相互支援、携手并进的动人事迹,在农民的思想上引起了深刻的变化;工农关系更加密切了,工农联盟更加巩固了。工业的支援既使农业增了产,又使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社员吕黎说:“自从工人帮助建了排灌站,就再不用那么辛苦地往田里车水了。单表这一点,我们农民就受福不浅。”在白泥村,社员受福的还有一桩,就是全村有二百零四户安装了电灯。一到晚上,许多社员都上民校去,在亮堂堂的电灯下学文化。有的还三家两户地聚在收音机前面,听戏曲,听新闻,消除一天的疲劳……。这一切,社员都没有忘记,今年春天佛山市工人的那种忘我的劳动,热情的支援。那时,工人架设高压电线,吃在山头,睡在河边。遇上寒潮,还迎着凛冽的北风,坚持高空作业。工人说:“想到农村电气化的幸福生活,心里就热呼呼的,什么寒气都不觉得了。”这些深情厚意的话语,传到了农民的耳朵里,农民们都把高压电线叫做“幸福线”,以表达他们对工人的谢意。
“幸福线”——这是一条高压电线,把佛山和张槎连结起来,把城市和乡村连结在一起。
“幸福线”——这又是一条红线,把工人和农民的心结连在一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