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她做了平凡而伟大的工作——记上海一个家务服务组组长姬阿巧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8-30
第4版()
专栏:

她做了平凡而伟大的工作
——记上海一个家务服务组组长姬阿巧的事迹
本报记者 高洁 何其烈
毛主席在一篇“纪念白求恩”的文章中,曾经教导我们要具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他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的广大群众中,有着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人。上海杨浦区江浦路第三里弄委员会的家务服务组组长姬阿巧就是这种人中间的一个。她领导二十多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一年多来做的无非是倒马桶,洗衣服,擦地板,服侍产妇、病人,扛水或临时带孩子等等琐碎的家务事,可是她们帮助了一百多个家庭的男女职工把留在家务上的半颗心全部用到了生产上,帮助十多家小厂的青年单身职工洗衣缝补,解除了“后顾之忧”。她们把为别人的家庭服务看做是自己为社会主义事业出了一把力。在姬阿巧的影响下,全市很多区的里弄委员会都纷纷成立了家务服务组。“学姬阿巧,赶姬阿巧!”成了上海六千多个里弄服务组织的行动口号,姬阿巧已成为上海里弄家庭妇女的一面鲜明的红旗。由于她千方百计为生产、全心全意为职工、不断革命、忘我劳动,今年6月光荣地被批准为共产党员。
姬阿巧今年四十七岁,她的丈夫许长清是上海针织厂的老保全工、共产党员。姬阿巧和很多劳动妇女一样,九岁就开始做工,以后失了业,讨饭、拾垃圾,什么都干过。结婚以后,和丈夫做死做活,可是到头来连自己的孩子都养不活,十个孩子死了六个。解放后,生活变好了,孩子们都上学读书,她一直这么想:“这一切都是靠了共产党领导,不管怎样,我要把党放在心上,一定要为社会主义出一把力。”
1958年大跃进的浪潮,也带动了这里的家庭妇女。她住的兴隆街一带一千零三十九户人家中,原来就有四百三十九个女职工,大跃进以后又有二百多个妇女走上了生产岗位。这时里弄干部也准备介绍姬阿巧到一家纱管厂去做工。她真是高兴极了。她想:“毛主席真英明,怎么就看出了我的这份心事呢?”可就在这时,里弄委员会要成立家务服务组,帮助一部分无人照顾家务的职工家庭做些倒马桶、洗衣服的事情。动员会上,开始竟没有一个人愿意参加。有的说:“解放妇女,解放了半天还是搞家务,谁愿意干?”有的嫌倒马桶工作又脏又臭。姬阿巧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她想,大跃进以来,里弄中虽然成立了集体食堂、托儿所,吃饭和孩子的问题解决了,可是倒马桶、擦地板、缝缝补补的事,还要花去职工不少时间和精力。很多女职工早上要倒好马桶才去上班;有时粪车来迟了,上班就要迟到,迟到就会影响生产。想到这里,姬阿巧当场就站起来,“我不怕脏,我报名参加服务组!”
开始时,她一个人干,不管是什么脏活、重活,全都包下来。她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起身,轻轻地将别人家的马桶拎出来,倒入粪车,洗刷干净。她洗的衣服,不但洗得好,叠得平,还把一个个破洞都给补好,掉了纽扣的给钉上。需要她做的事越来越多了,一个人无论如何干不了,她就积极地去说服别人和她一起做。开始有五个、十个,最后有二十一个家庭妇女参加了家务服务组。她们的服务对象也逐渐扩展到一百多户,而且日益得到职工的好评。有的职工家属生了病,孩子断奶,或是家中有个红白喜事,都要找服务组帮忙。
姬阿巧不满足于这些成绩,一有空就到处找事做,主动上门服务。一天下午,正逢里弄附近一家新通机器厂放工,姬阿巧看见很多工人,特别是青工,穿的衣服有的掉了纽扣,有的撕破了没有补。她想,工人们衣服破了,小洞变大洞,不仅费衣服,而且破衣服碰上机器,生产上还会出事故。她唯恐工人不好意思要她义务缝补,就在厂门口贴了一张字条:要洗衣服的可向附近兴隆街洗衣组联系,大小洞、换领、钉扣子一律免费。从此,姬阿巧每天早、午、晚三次轮流到附近十多家工厂门口接送衣服。她一手拿着洗好的衣服包袱,一手就拎着个针线筐,看见工人有衣服破了的,或缺了纽扣的,就当场缝好、钉好。青工们都亲热地叫她“姬妈妈。”
姬阿巧领导的服务组真是无事不管,里弄中都叫她们是“样样管”。她们除了倒马桶、洗衣服、缝缝补补,还代织毛衣、纳鞋底、帮忙买东西;天下雨了,她们忙着给职工送雨伞送套鞋;几乎是有求必应。姬阿巧说:“我们把这些事样样管好,职工们才能把全部心思都用到生产上去”。一个冬天的夜晚,外面刮着大风,申新五厂女工王阿娣突然小产了。姬阿巧得知后立即从热被窝里起来,披上衣服就跑到王阿娣家里,一直服侍到送王阿娣进了医院,已经天亮了。她想到王阿娣丈夫白天要上班,四个孩子在家没有人照管。她就白天帮孩子们烧饭、洗衣服,晚上把最小的孩子带到自己家里睡觉。王阿娣感动得流着眼泪要谢她,可她说:“谢什么,我还不是共产党解放出来的!要谢,你就谢毛主席、谢共产党吧!”
今年5月,天气渐渐热起来。姬妈妈看见好多女工和里弄劳动妇女辛勤劳动了一天,浑身油污汗水,而附近却没有一家女子浴室。去远地浴室洗个澡,来回要跑上一个多钟点,还得花去好几角钱,姊妹们感到很不方便。姬阿巧认为这也是服务组的责任,有多大困难也得把女子浴室办起来。开始,她和里弄干部商量的时候,有人说:“既无房子,又没有水箱,一只大炉哪里来?样样都没有,怎么办得起来呢?”姬阿巧并不因此泄气,她说:“东西现在没有,大家来想办法。”
不久,姬阿巧在地区党支部积极支持下,同组员们在一起用废油桶搪成一只炉子,用陶土大水缸改装成储水箱,与隔壁学校商量接上了自来水,找到了人家放在一边不用的莲蓬头,又在附近劳动公园路边上找到两只旧瓷面盆,拿来修理好,装在浴室里当作洗脸盆。姬阿巧东奔西跑把材料凑齐后,又把服务组的两个烘衣间并成一间,请来东方浴室热心的工人帮助安装水管和水龙头。姬阿巧寸步不离地忙了三整天,直到全部完工,放出热水,她才放了心。就这样,一个同一时间可供十人洗澡的简易女子浴室诞生了。
姬阿巧这种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送给别人,以帮助人为乐事的忘我的共产主义精神,影响了家务服务组的每个成员,她们服务认真,邻里之间互相帮助成为风气。
姬阿巧的劳动,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四周居民和工人都把她当做学习的榜样,许多职工写了热情洋溢的表扬信和大字报给居委会,感谢姬阿巧和服务组的帮助。新通机器厂一个木工看见姬阿巧没有针线盒,针包在布头里容易刺痛手,就做了一只盒子送她,还漆上油漆,让她放针线、碎布。服务组的大姐们搞技术革新时,附近厂里的工人知道了,立即前来支援,先后帮她们制成功手摇的和脚踏的洗衣机、甩水机等七、八种半机械化设备,大姐们的工作因此搞得更欢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