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在抗旱斗争中发展农业科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9-03
第7版()
专栏:

在抗旱斗争中发展农业科学
康迪
今年3月间,陕西省旱象非常严重,广大群众在抗旱中积累了不少经验,需要总结推广,发现了不少技术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中共陕西省委针对这种情况,组织了支援抗旱科学技术工作组,其中包括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关和产业部门十四个单位,五十五个科学技术人员,参加抗旱斗争。
科学总是从斗争中产生的。社会科学是从阶级斗争中产生的,自然科学是从生产斗争中产生的。在这场抗旱的斗争中,我们运用科学理论解决了抗旱中的实际问题,战胜了干旱,同时在抗旱斗争中又丰富发展了科学理论。在一个月的时间内,通过一百九十五次调查访问,五十二项专题试验,一百二十二次座谈会和现场会,三十八次报告会和三个技术训练班等活动,总结了群众抗旱经验三十多项,解决抗旱中较突出的技术问题四十七项,改革工具四十一件。还发现了值得进一步探索的科学研究课题六十九项。共写成书面报告或论文八十五份,达三十多万字,获得了科学技术工作的大丰收,总结了许多新经验,研究出许多新成果,发现了许多科学研究新课题,找到了发展科学、技术的新途径。
首先是初步摸到无雨保丰收的系统经验。去冬今春,旱象严重,土壤含水率仅达7%—8%,小麦接近雕萎,棉花播种困难。针对这种情况,第一、调动了一切水利资源为抗旱服务。水是抗旱的中心问题,我们采取“是水齐抓,滴水归田”的方针,千方百计地寻找水源。通过八十四次调查访问,收集了大量的地下水文资料,掌握了地下水流蕴藏量及其流向的规律,提出了开发水源的科学规划,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要能把天上的水保存起来,地下的水开发出来,河库里的水利用起来,战胜干旱是完全有把握的。第二、解决凿井方法与提水工具问题。总结了群众的快速凿井经验,研究增大井水含量的技术措施,创造改革提水工具,结果出现了像蒲城白水人民公社和大荔永丰人民公社提水灌溉的巨大成绩。蒲城白水人民公社的高线运水,很为壮观,从一百多米深的白水河里,把水提上高塬,送达七华里远的丰产方,气魄之大,前所罕见。大荔永丰人民公社,二百一十辆水车群,八级提水,规模也很宏大。第三、研究如何使有限的水量,发挥最大的效果。因此就和群众一起进行了灌溉技术的研究,提出经济用水的方案,推荐了开沟细灌的方法,大大地节省了水量,提高了工效。此外还研究了改漫灌为沟灌,每亩可省五十到七十方水,改大畦为小畦每亩可节省十五到二十方水。
其次是对抗旱的耕作技术,摸出了一些经验。如保墒问题,在抗旱耕作中,就显得特别重要而成为关键性的问题。在十厘米的土层内,每亩保墒好的可比保墒差的多存四方水。过去对保墒只有些空泛的原则,而群众的保墒经验却没有很好地总结。在这次抗旱斗争中,把山地、平地、旱地、水地、麦田、棉田、绵土、?土,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耕作条件的保墒理论和方法,做了系统的总结,不但推动了当前的抗旱斗争,而且也补充了科学领域内的缺陷。
要想把保墒工作做好,必须做到早、快、好、巧。早,就是对抗旱早作准备,夏收之后,立即随耕随耙,随耙随耱,改变过去“六月晒、七月盖”的旧习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存底墒。快和好,即保墒要高速度高质量,否则就要跑墒。群众说:“早晨锄时粘,下午锄时干,中午锄时谄。”巧,就是要进行工具改革,抗旱工作组和群众一道创造了很多高工效的保墒工具。如兴平创造的小钉齿耙,比原锄地工具提高工效三、四倍。蒲城刘合举的燕式双头耘锄,也提高工效很多。此外在施肥、防霜冻、防病虫等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再次,解决了排灌机械和动力的一些问题。目前各县都有了些排灌机械,但很多机器没有安装,或者安装了没有运转,或者运转了因损坏而没有修复,有的有一半以上没有发挥作用。抗旱工作组对各县的机器配套、附件、使用、修理及培训技术力量,做了不少工作,使很多机器转动起来,为抗旱服务。另外除研究、鉴定、总结了一百多项工具以外,还创造四十一件工具,对当时的抗旱起了一定的作用。
除了在水利、耕作、机械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科学研究以外,还找到了生产上急待解决的科学研究新课题,为科学理论进一步探讨,寻找了途径。有些学校过去坐在学校里,找不到合适的科学研究题目,而这次和生产实际接触以后,发现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此外在抗旱中发现过去许多科学理论是脱离实际的,如小麦生长的永久雕萎系数,过去都认为当土壤湿度下降到7%—8%时,小麦就不能恢复正常的状态,而这次试验的结果,说明土壤含水率到达7%—8%时,小麦并不雕萎,并且就是在7%—8%以下一个时期,再遇有水分,还能恢复正常的生长。同时还发现一些情况,对科学理论的进一步探讨,有很大的启发。如小麦倒伏问题,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次抗旱中发现当小麦在拔节时期受旱,叶子和节间都较短,这就启发我们,如果晚灌拔节水,是否可以使叶和节都生得短些,从而改变大田的结构和光能利用的状况,这就为防止倒伏创造了条件,并为从理论上研究倒伏问题,提出了新途径。
为什么在抗旱斗争中能够丰富和发展科学理论呢?主要是由于六个相结合起了促进作用。
(一)科学研究与技术革命相结合
科学为生产服务,是我们发展科学技术的根本方针。几年来,我们坚决贯彻执行了科学为生产服务的方针,许多研究课题,都是领导机关布置下来的国家任务,既推动了生产任务的完成,又发展了科学技术。但是,由于农业生产情况复杂,受地区、季节影响很大,特别是在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运动中,群众不断地提出成千上万的科学研究新课题,迫切需要迅速地加以解决,光靠上面布置研究课题,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而只有把科学研究和技术革命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直接从生产最前线寻找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用技术革命带动科学研究,才能更好地做到科学为生产服务,才能高速度地发展科学技术。支援抗旱科学技术工作组采取了革命的措施,走上了抗旱斗争的最前线,投入技术革命的群众运动洪流,找到当前斗争的主要矛盾,因而能在短短的时间,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做出了优异的成绩。
(二)选题试验与总结推广相结合
科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探讨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并用这些规律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从认识规律到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选择研究课题,探索研究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第二阶段,进行试验研究,认识事物运动的外界现象与内在联系;第三阶段,总结试验结果,使它由片断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上升到理论水平,得出科学的结论;第四阶段,传授技术,推广成果,把科学研究成果,用于生产实际。这是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规律。我们必须遵循这个规律,来开展研究工作。但是运用这个规律可以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多快好省的路线,一条是少慢差费的路线。抗旱科学技术工作组的经验证明,边选题、边试验、边总结、边推广,把选题试验与总结推广结合起来,是一条多快好省发展科学的路线,因为它能缩短认识运用规律的过程。而过去由领导机关选题、助理人员试验、高级研究人员总结、技术推广人员推广的作法,是一条少慢差费的路线,因为它机械地割裂了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抗旱斗争中为了解决雨后保墒问题,立即创造工具,试验技术,总结经验,连夜赶制,马上召开现场会议,普遍推广,把七天才能完成的工作,一天就做完。这就是用“边”字的办法,把选题试验与总结推广结合起来的结果。如果人为地把选题、试验、总结、推广孤立起来,从选题开始,进行试验、总结讨论、写成论文、传播推广等许多过程,旷日费时,就无法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
(三)科学理论与群众经验相结合
科学理论来自生产实践,又在实践中发展、提高。这是理论产生与发展的规律。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自觉与不自觉地运用自然规律,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发展科学理论无穷无尽的泉源。如果我们能从群众经验出发,用科学理论来总结群众经验,把群众经验上升到科学理论,使科学理论与群众经验相结合,就有可能大大缩短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过程,加速科学研究的进度。因此,这是一条多快好省地发展科学技术的道路。
另一条道路是:不承认认识开始于经验,不承认群众经验能上升到科学理论高度,不承认科学理论应与群众经验相结合;认为只有专家的研究才能上升为科学理论,只有实验室里的实验才是科学理论。用这种观点来指导科学研究,其结果必然是少慢差费。
抗旱科学技术工作组采取了前一条道路,在群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小型的试验,如对保墒问题,根据群众的经验,进行科学的试验,找出群众经验的理论根据,因而得到抗旱保墒的一般规律,把群众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如果要我们自己从头来搞,肯定不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得出结果来。
运用科学理论来总结群众经验,对于发展农业科学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我国农业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耕作技术方面有许多先进的经验。尤其是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农业生产上出现了许多奇迹,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提高。如果我们把丰富的生产经验同先进的科学理论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系统地总结出一套具有中国特点的先进农业科学,使我国农业科学攀登上一个新的高峰。
(四)技术队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党委领导下的专家与群众相结合的路线,是发展科学技术的群众路线。支援抗旱科学技术工作组深深体会到,技术队伍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发挥巨大的威力。我们这支队伍,人数虽然不多,但包括二十个专业,基本上是配套的,任务统一,行动统一,根据各人的专业,对好口径,分工负责,集体研究,一环套一环地解决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水利工作方面,我们研究总结了寻找水源、提水工具、经济用水、灌溉技术等各方面的经验,解决不少问题。仅就提水工具与方法来说,对机器抽水、手摇水车、脚踏水车、多级提水、二仙传道、高线 运水、深井提水、一索多斗、并井远流等经验,都逐一作了研究和总结。如果没有一支多兵种的大协作的专业队伍,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做出这么多的工作是有困难的。
技术队伍同群众运动相结合,要求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用群众运动的方式来进行。科学研究机关和学校的科学研究,虽然也常搞群众运动,但毕竟是技术队伍内部的群众运动,没有同工人农民的群众运动结合起来,技术队伍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使科学研究更好地贯彻为当前生产服务的方针,对扫除为科学而科学,个人兴趣,个人名利等资产阶级思想有很大作用。由此可见,技术队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法,是一个发展科学技术,改造技术人员思想,培养农村中的技术力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
(五)单项试验与综合研究相结合
生产日益发展,促使科学分工日益细致。没有科学上的细致分工,就不可能对自然规律研究得更深更透。但是由于自然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光有细致的分工,没有有机的结合,也不能深刻地窥测事物的全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很自然地把土壤、肥料、水利、栽培等各种科学,有机地综合在一起,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因而只有进行综合研究才能解决农业生产上的各种复杂问题。毛泽东同志总结了群众经验,提出了农业增产的“八字宪法”,并且指出以土壤为基础,水、肥、种为前提,合理密植为中心,保、管、工为基本保证。这就给农业科学研究指出了综合研究的方向。
综合研究必须建立在单项试验的基础之上。只有把单项因素、个别的特殊的规律弄清楚,才能有效地进行综合研究,所以单项试验应以综合应用为前提,综合应用应以单项试验为基础,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农业科学研究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
(六)住点研究与流动工作相结合
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是领导工作的重要方法。几年来,为了克服农业科学研究脱离生产、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偏向,科学技术人员走出科学研究机关和学校大门,把试验田搬到农村,长期住点,同农民共同试验、共同总结,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一个点的经验,虽然具有普遍性的一面,但是也有它特殊性的一面。有的点上的经验能够普遍推广,有些则不宜到处应用。特别是随着技术革命运动的开展,群众中成千上万的发明创造需要鉴定,生产上许多技术问题急待解决,如果光住在点上研究,就无法全面地解决更大范围的种类繁多的农业科学技术问题。因此,只有采取长期住点试验与短期巡回工作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把点上的经验因时因地制宜地推广到面,一方面把面上发现的问题带回点上作进一步研究。如此由点到面,由面到点,反复循环,不断提高,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在较大的范围内,更多更快地解决当前技术革命中的问题。抗旱科学技术工作组,即采取住点研究和流动的方式,深入农业生产前线,送技术上门,哪里有问题,就到哪里去,用三天五天、十天八天的时间,解决一个问题,效果十分显著。这个事实证明,采用住点研究和流动工作相结合的方法,既可以克服点的局限性,又可以避免面的一般性,使点与面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更好地为当前生产服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