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一个由工厂走入农村的好干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9-05
第3版()
专栏:河南通讯

一个由工厂走入农村的好干部
本报记者 陈健
工人出身的共产党员徐兴同志,调到河南巩县大峪沟人民公社担任党委第一书记一年多来,工作艰苦深入,踏实认真,在社员中广交知心朋友,带领群众把一个年年缺粮的山区穷社,变成为连年丰收的富社。
徐兴原来是巩县地方国营工厂的一个模范打包工人,对农业生产是外行。党把他调到穷乡僻壤的大峪沟人民公社工作时,他只有二十五岁。他给县委写了一份长期在山区落户的决心书后,便随身带着一个简单的行李上山了。这个行李中有一套毛泽东选集和一个小日记本。日记本上有一首诗:“水利赛江南,土地似田园,生产机械化,劳动轻又便,粮食仓仓满,除卖备三年”。徐兴没有上过学,自学点文化,但写出了自己建设山区的理想。当时的大峪沟人民公社是巩县的一个深山穷社,全社被一百三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山岭和无法计算的河沟割裂开,人口居住分散,三家五户的到处散落在山坡上,工作条件十分艰苦。
1958年11月,一个倾盆大雨的傍晚,徐兴来到了大峪沟公社。他和公社干部深谈了一夜,第二天一早,仍然背着那个小包,迫不及待的下队了。他用一个月的时间,跑遍了全社一百三十多个村庄,连在这里工作过多年的干部都没有去过的“一岭一家”的山顶,他都去了。他和社员广泛交谈,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状况。在人烟稀少的“将军岭”,他发现贫农曹保雨病得很严重,就立即下山请来医生,医好了曹保雨的病。他到大峪沟的最初几个月里,就在各大队交上了许多朋友。社员们觉得他是自己的知心人,经常向他反映情况、研究问题。
徐兴同志不声不响,紧紧依靠群众,事事和群众商量。群众说他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总是那么踏实、认真和细致。这种工作作风使他很快的抓住全社需要解决的两个重大问题:一个是水,一个是肥和肥的运输。在这里,不要说用水浇地,社员吃水都比较困难。当他看到社员一个早上只能把几十斤重的一担粪,从山下挑到山上,心想:这还谈什么增产?就决心帮助群众解决这些问题。他和公社的干部、技术员,夜宿深山密林,在一百多个山岭中调查访问,寻找山泉和水源。走到哪里,就向社员宣传水肥的重要性。之后,就领导全社社员,在极端艰难的自然条件下,开展了夺水大战,开挖了五百七十多个山泉,建起三十多个河坝、九十六处引水工程,使全社的水浇地由原来的六百亩扩大到一万三千亩,抗住了去年河南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旱年。
徐兴同志在人烟稀少的“新山岭”上,和一个名叫范平安的放羊老农结成了朋友。那老农诚恳地向他建议:“老徐,要是把社里的羊圈、猪圈、饲养房都搬到山上,就地积肥、上肥,那一年该省多少劳力哇!”徐兴把老农的意见提到公社党委会议上,被通过了。全公社实行牛、羊大搬家,一个季度全社就可以节约运粪劳动日十九万多个。
在山里,徐兴好几次看到社员用一种叫“煤熏”的类似草木灰的东西做燃料,他派人把这个东西弄去化验,证明是肥效很好的
“草炭肥”。他又和常年用它做燃料的有经验的老农一起查找勘探,找出了两个储量很大的“草炭肥”山。现在,这两座山上建立了两个露天草炭肥场,每天出“草炭肥”二十二万多斤。去年河南大旱,大峪沟由于适当的解决了水、肥和劳力不足等问题,却得到了特大丰收,全年粮食单产增加48.8%,第一次向国家出售余粮三百九十六万多斤,自己储备十五万多斤,结束了年年要国家补助的缺粮情况。社员们建设山区的信心更加提高,纷纷要求开荒生产。徐兴就带着他们驻在离大峪沟七十多里的黄河滩上,开荒七千多亩,今年收获四十多万斤小麦,现在那里的几千亩早秋作物都已经结穗了。
徐兴的工作越做越深入,成绩越大,自己就越是谦虚谨慎。当大峪沟人民公社一再受到上级的奖励和群众的赞扬时,他就更加清醒地想到工作中的缺点和问题。他有个随身携带的记事本,专门记下群众的各种批评意见和有益的建议。今年夏季布置抗旱任务时,因为没有照顾到董岭大队刚刚落了一点雨的特殊情况,有的社员批评他主观主义,他当场作了检讨,并立即和周围的大队协商,调来八百多名劳动力,帮助董岭大队趁墒抢种一千八百多亩。
徐兴同志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埋头苦干、正确处理各种问题的思想基础,是他孜孜不倦的学习了毛主席的著作。这个工人出身的年轻的共产党员,是巩县干部中学习毛主席著作比较有成效的一个。他随身带着一部毛泽东选集,每天不论工作多忙,他都要挤出时间学习两小时。他说:“毛主席的教导,激起了我变革现状、深入实践、解决矛盾的强烈要求和愿望,哪一天不发现一些问题,解决几宗矛盾,这一天便觉得没有味。”徐兴根据党的要求和领袖思想的指引,投身到群众中去,像投入到一个浩瀚的智慧的海洋里,他总是感到自己不行,孜孜不倦地向群众学习,向书本学习。
现在,大峪沟人民公社已经拥有两部大卡车、四十部动力机械和四十部胶皮轮马车。最偏僻的山坡都能通行胶轮马车,挑担的现象已基本消灭了。社员的生活水平比两年前有了很大提高,穷山区的面貌基本上变了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