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薛集公社的菜为什么种得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9-07
第4版()
专栏:

薛集公社的菜为什么种得好?
中共襄阳地委第一书记 焦德秀
7月15日,我们来到光化县薛集公社的秦集镇。一街两行,摆满了瓜瓜菜菜。什么茄子、葫子、南瓜、冬瓜、豇豆、四季豆、苋菜、辣椒、大蒜、韭菜……有一、二十种,一百多担。这些菜,都是附近生产队和小队种的,自己吃不完,挑来卖的。
这个公社有一百四十几个食堂,每个食堂都建立了蔬菜基地,平均每人有一分左右。除此以外,每个生产队还有一个培育种子、传授技术、生产商品菜的菜园。我们参观了先进生产队的七个菜园,每个菜园都固定有负责人、技术员和社员,有一座小房子,一眼井,一口粪池,一头毛驴,一架解放式水车,有一、二十种菜。全公社的菜园,都和这个队的菜园大同小异。从今年4月底到现在,全公社共收瓜菜七百三十多万斤。社员们反映:“菜园里的菜,天天摘不完;摘回来的菜,天天吃不了,除充分满足当天食堂吃菜外,还做了很多干菜、腌菜,卖了九十多万斤,真正做到够吃有余了。”
种菜,说起来是一件普通的事情。可是,对这个公社来说,却是一场革命!
原来,这个公社种菜的条件并不好。平岗地,重粘土,缺水源。1957年以前,这里的社员还很少吃菜,秋天打一点芝麻叶、红薯叶,和到面条里吃;逢年过节要吃菜,就到几十里外的老河口镇、到河南的新野、邓县去买。人们说:“这里根本种不成菜,老祖宗都没有吃菜的习惯。”
在人民公社成立以后,各小队都普遍建立了食堂。公社党委根据省、地委指示,三番五次地强调建立蔬菜基地。可是,在取得新的实践经验之前,旧的习惯势力是很难打破的。有些生产队、生产小队在寨墙上、荒场里零零星星种了一点,有的根本没有种。但是也有一些队比较认真地种了几亩。
先进生产队第五队的干部听党的话,种了四亩菜地;二小队队长怕种菜耽误生产,一分菜也不种。到1959年春,两个小队开展生产竞赛,五小队菜多,生活调剂得好,全队一百零五个劳动力,天天出勤,一个劳动力一天送肥四十五车;二小队输了,小队长挂上免战牌。社员批评小队长说:“你不听上级的话,生活搞得不好,生产也比不上人家。”社员们找到在那里帮助工作的管理区总支书记焦永田,要他帮助解决这个问题。焦永田亲自和先进生产队的党支部书记张文周一起住到二小队,协助他们抢种了十三亩菜,确定了一个队委和两个社员专门负责种菜。没有种子,派人到襄阳和河南的邓县买了一些,动员社员凑了一些。不会种菜技术,到五小队去学。秋旱,在地头挖了个透水井,终于得到了蔬菜大丰收。二小队的菜种得好,改善了生活,促进了生产,变成了一个先进小队。
二小队是从自己的实践当中得到教训,才下定决心,革掉了“不种菜”这个旧习惯的命的。从不种菜到大种菜,要有一个认识和实践的过程,要解决许多实际困难,才能够实现。不是一般的叫喊一下,临时突击一下,就能作到的。薛集公社党委认识了这个道理,在先进生产队第二小队先后开了五次现场会。反复传播经验,反复检查贯彻,并且对种菜的实际困难,帮助生产队一个一个地具体研究,具体解决,才把种菜这件事真正作好了。
开头,在定人定地问题上,好多干部思想搞不通。他们说:“连庄稼都忙不过来,谁还顾得上种那么多的菜,这要影响农业生产。”不少队都舍不得拿出好地当蔬菜基地。改进生产队的菜园,原先确定在树空里,后来改在坡地,后来又换到沟边洼地里。检查一次换一次,前后检查了六次,才换了一块好地。现在全社已固定的蔬菜基地有五千七百多亩,超过了每人平均一分菜地的标准,而且每个基地都固定有专人负责。
事实证明,种菜不仅没有影响生产,反而促进了生产。全公社今年夏收比去年增加22%,秋季田间管理块块都是苗旺草净。
有了人,有了地,还要有种子。这个地区,往年不种菜,即或种菜也很少。公社党委一面派了五十一个干部到外地去买菜种;一面发动社员人人找菜种,“见种就买,见苗就要”。社员张文才的爱人特地回郧阳县娘家去弄回六两南瓜种和辣椒种。焦永田同志每次到老河口开会都带种子、菜苗回来,一个春上就带回了四、五十斤。有的社员保存了多年的布袋葫子、枕头笋瓜、马尾韭菜等种都拿出来了。为了解决长远的菜种问题,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菜园专门培育种子,其他的菜园也都布置有留种任务,把要留种的菜,插上竹枝、木棍,作为标记。现在,这个公社不仅不缺种子,而且有多余的了。
有了种子,不会种还是不行。全公社六百多个种菜的社员,总共不过二十多人懂得点种菜技术。公社党委书记邓文清带头领着干部到菜园去学。焦永田大雪天带着社员跑了六十里路,去学蔬菜一年八收的技术。公社告诉他们到外地学技术时,要帮人家作工。就这样,全公社小队长以上的干部和三百多个社员,一年内都学会了种菜的技术。一斤萝卜子有多少粒,一亩地种多少棵,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如何培育管理,等等,他们都像种庄稼一样的熟练。
种菜,还要有水。这里原来没有打井的习惯,邓文清和焦永田就带着干部和社员到河南去参观。回来邓文清和焦永田就在先进生产队一小队带领社员苦战七天,挖出一股碗口粗的泉水,能浇二十亩园子。公社党委就在井旁开会,现场传播他们的经验,要求各小队因地制宜挖掘地下水源。靠水塘边,就挖透水井;靠水库、堰塘的,就挖深水井;大搞菜园自流灌溉。不到半个月,全公社新打和补修的水井就有三百零五眼,基本上解决了菜园用水问题。
水的问题解决了,肥料问题又突出起来了。各个生产队和小队,都在菜园内修建了粪池,规定了菜地专用肥,并指派一个老年社员专门为菜园拣粪、打青蒿,就地积,就地造,就地用。建强生产队还利用菜园的菜叶、瓜秧,在菜园里养了十六头猪积肥造肥。
薛集公社党委领导种菜的经验,就是作了一系列的细致的组织工作,抓思想,又抓技术,一把抓住不放,抓得紧,抓得狠,一抓到
底,问题就解决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