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赵顶良深入基层三年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9-08
第3版()
专栏:福建通讯

赵顶良深入基层三年间
中共将乐县委通讯组 福建日报记者
编者按:中共福建将乐县委书记赵顶良同志,兢兢业业地对待党的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发扬了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在领导农业生产中,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无微不至地关心群众,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他虚心向群众学习,刻苦钻研,掌握了当地农业生产的规律,学会了领导农业生产的本领。他在基层工作中,贯彻执行毛主席所指示的一般号召和具体指导相结合的原则,革命热情和科学分析相结合的原则,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积累了点面结合的工作经验,使县委能更好地领导全县的农业生产,推动全县农业生产持续跃进。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已发出通知,号召全省党员、干部向赵顶良同志学习。
日谋夜虑为群众,病中不忘抓生产
1957年冬天,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形势已酝酿成熟。县委为了使领导适应形势的需要,确定由农业书记赵顶良深入摸点,创造经验,推动全县的工作。赵顶良背着背包,走出机关,到城关公社水南大队扎下脚根。从此,赵顶良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与水南的干部、群众同甘共苦,一起生活,一起劳动。
赵顶良在水南大队,一年有七至九个月的时间是在基层、在田间活动。整地、播种、锄草、施肥……群众干什么,他都要帮一手。遇到难做的活,还带头做榜样。去年冬天,下着雨雪,天气很冷,而积肥工作又刻不容缓,他看到群众在挖塘泥时有些畏缩,就卷起裤管,跳到池塘最深的地方去挖。社员们很受感动,一个个跟着下去挖泥。这一天,他一直坚持到天黑,才同社员一起收工。平时,每逢刮大风、下大雨,就是在三更半夜,赵顶良也要起来到田里巡视,救护庄稼。社员们都说赵顶良爱庄稼就像爱子女一般,这是没有一点夸张的。
水南人还常常说起一个故事:
有一次,赵顶良胃病复发,回到机关休养,听说水南有一丘水稻有些发黄,立刻打电话约请水南干部、老农、技术员来开了一个“床前座谈会”。经过讨论,弄清发黄的原因是脱肥。赵顶良对水南干部说,这不是一丘田的问题,要赶紧在所有的田里追肥。赵顶良病中关心生产的精神使大家感动极了,他们一回去就开展了一个积肥施肥突击运动。
赵顶良就是这样把全副精力都放在基点工作上,一心一意想把水南的农业生产搞好,把全县的农业生产搞好。他的心血没有白花。在赵顶良和水南基层干部的领导下,水南的面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
水南原是山区少见的一块平地,可是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没有水。到夏天,十天半月不下雨就闹干旱。群众过去受尽了旱灾之苦,曾经有一首歌谣说:“水南本是好地方,千亩良田平壤壤,就是龙王不开眼,十年九旱遭灾殃。”赵顶良立誓要使水南人民摆脱这一痛苦。他不辞辛劳,同基层干部连续十多天翻山越岭,跑遍了许多山头,终于在二十多华里的山谷中找到水源。接着发动群众修渠引水。在这些日子里,他常常彻夜不眠,驻在工地指挥,并同群众一起打石挖土。遇到艰难的工程,他讲“愚公移山”的故事鼓舞群众。因此,群众的劳动热情始终很高,把原计划两年完成的一条二十九华里的水利工程,在一个冬季就完成了,使两千多亩田地得到了灌溉。放水那天,当群众看到滚滚的水流入地里,热泪都掉下来了。群众无限感激共产党,作了一首诗:“过去天旱求龙王,年年还是火烧秧,今日有了共产党,驱走旱魔多打粮。”有了水,再加上辛勤的劳动,水南的生产日新月异。自1958年以来,连年获得丰收,连续被评为专区的红旗大队。
和群众亲如骨肉,对群众知心知痛
从水南办公共食堂起,赵顶良一直是在食堂里和群众同桌吃饭。群众吃什么,他也吃什么。有时,干部和群众看他有胃病,想给他另外搞些饭吃,他都婉言拒绝。去年有一次胃病严重,不能吃饭,公家给他五斤挂面,他舍不得吃,奖励给正在进行插秧比赛的青年社员吃了。赵顶良在食堂吃饭,也帮助基层干部办好食堂。水南公共食堂刚办时,家底薄,又缺乏经验,办得不好。赵顶良就大抓食堂工作,增派党团员和得力干部加强领导,建立蔬菜基地,还经常到食堂督促检查,把食堂办成了全县第一流的食堂。
生活在群众中,最容易和群众建立亲如骨肉的关系。赵顶良看待水南群众,就像看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群众的疾苦、困难、生育、家庭等问题,都关心倍至。贫农宋求发的妻子生病,他半夜里去请医生。
赵顶良对群众关心,群众对他也像一家人一样。有病,群众来看他;年节喜庆,群众总把他当做最好的客人招待。群众更喜欢找他谈思想问题,家庭问题,因为他最关心人民痛痒,最懂得人民的心。
勤学苦练,变成内行
赵顶良农民出身,对北方的农业技术,不论是摇耧撒籽,或是扬场放磙,样样在行。但对南方农业生产的特点却不了解。蹲点以后,他下决心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刻苦学习,变成内行。
水南有五十多个技术好的老农,他都一一登门拜访。水南农业科学研究所、气象站、种子站是他的学习课堂,他经常请技术干部讲土壤、品种特性、气象等知识。
由于他虚心求教,刻苦学习,现在他不仅熟悉了将乐县农业生产的一般特点,而且摸出了一套因地制宜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的措施,创造了许多新经验。1959年,他组织有关人员编印出十万多字的“农业生产经验汇编”,并通过普查,摸清了全县土壤底细和作物品种,又编出“土壤志”和“种子志”。经他和群众鉴定的优良品种十二种,其中“将乐一号”大青豆良种,还被引到国外种植。今年春天,他在全县农业科学技术先进代表会上所作的贯彻“八字宪法”的报告,干部、老农都感到惊奇。许多大队支部书记钦佩地说:“老赵真是成了行家了!”
干部和社员们都说老赵成了水南人了。可是还没有哪一个水南人像他那样熟悉水南的情况。水南近三千亩土地,每一丘都印有他的足迹。他能清楚说出每丘地名、面积、土壤属性以及适宜种什么。赵顶良能够这样熟悉水南,是因为他经常注意调查工作,占有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他做调查工作,从来是先到田里,后到村庄,先访群众,后找干部。对于生产技术上的一些新问题,一经发现,他总要弄个究竟。水南盛产大豆,水南人对种豆很有经验,其中有一条就是当天割稻当天就种大豆。但是赵顶良经过仔细观察,却发现一个情况:同一天种的豆,上午种的比下午种的长的茁壮。他就召开了一个基层干部、老农、技术员参加的“三结合”会议来研究。经过大家分析,搞清楚是上午阳光适中,土壤湿度较大,利于豆芽生长。于是总结出“清早抢收,上午抢种”的经验,对大豆高产起了很大作用。
创 造 经 验, 推 动 全 面
赵顶良经过两年多的摸索,积累了基点工作的成套经验。他到水南后,抓了三把:一把抓大队,一把抓生产队,一把抓试验田。在基点内又有重点,自成点面结合体系。
1958年,他开始种试验田,聘请一个老农、一个青年技术员做顾问,从制订计划到种植,到田间管理,到收获都是自己动手干。他种的试验田已收了五季,庄稼之好,产量之高,没有一季不是冠居全队。社员对赵顶良的试验田口服心服,说它是“带路田”,自动掀起了“赶赵书记试验田”的运动。赵顶良抓的两个生产队,一个是“青年卫星生产队”,成员大部分是贫农、下中农中的男女青年积极分子。他们身强力壮,思想进步,干劲足,勇于进取,敢打冲锋。如有一次公社党委号召稻子要提早播种,社员中许多人犹犹豫豫。“青年卫星生产队”就带头行动,其他生产队也就跟上去了。夏收中推广快速收割机,许多社员不习惯,不愿意用。“青年卫星生产队”的小伙子就出来打先锋,晚上学,白天练,很快就掌握了技术,在田间大显身手。社员看到新工具果然工效高,也不难用,也就一个个用起来了。既种试验田,又抓生产队,深入生产现场,就使基点工作具体化了。
赵顶良从几年经验中认识到:在基点工作中,要集中精力解决带有普遍性的关键问题,创造重要经验,才能有力地指导全县工作。因此,从组织领导、劳力、生产技术到群众生活都很注意抓关键问题。水南是复种指数很高的大队,过去每到夏收夏种劳力忙不开,经常要请外来七百多个劳力来支援。1958年以后,各地都在大跃进,哪来这么多的劳力?而劳力不能解决,种植面积势必缩小,这是关系粮食增产或减产的严重问题。他和基层干部、社员经过苦心思索,反复商量,终于找出了四种水稻品种搭配种植的办法。根据当地气候变化和品种成熟期不同的特点,如陆财号成熟期八十天,广场13号九十天,百日黄一百天,白米子一百一十天,进行搭配种植,这样夏收季节到来时,依照成熟的次序收种,有效地解决了农活过分集中和劳力不足的矛盾。这一个关键问题的解决,使全县早中稻面积由1957年的三万五千亩扩大到六万三千亩,对粮食增产起了很大作用。过去水南群众种水稻只施两三次肥,出现了不少三类苗,而且肥分多往近田、平洋田施,远田、山田施得少,产量也总是悬殊。这在山区是一个普遍现象。赵顶良抓住了这个关键问题,和基层干部、老农、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提出了“连续循环施肥法”,把近田、远田、肥田、瘦田排队,依次反复循环施肥,做到平衡均匀,这样不但使三类苗无法抬头,又能使远田、山田作物高产,取得大面积增产,这对山区农业生产大面积高额丰产是很重要的经验。
赵顶良在基点工作中十分注意解决点面结合的问题。他的活动是着手在“点”,着眼在“面”。两年来,他大部分时间是蹲“点”,又经常转“面”。全县五十七个大队,他走了四十九个。连最偏僻的盖洋村,去年以来,他也曾去过两次。他的点面结合的经验,概括起来有六个字:挂、帮、带、查、赛、推。“挂”,就是以水南基点和万安公社万安大队为中心,组成千亩丰产中心指挥区,由县委第一书记和农业书记任总指挥,吸收公社党委书记和十二个重点大队支部书记参加。丰产中心指挥区内各个公社、大队生产都由指挥部统一领导,统一规划,互相挂钩,行动一致。“帮”,基点单位有责任帮助其他公社研究规划,供给种子,支援技术等。“带”,是基点先走一步,带动一般。“查”,及时检查,查“点”也查“面”,这样可以解决平衡发展问题。“赛”,以基点为中心,组织基点内和基点外的多种多样的赶先进竞赛。“推”,是总结推广经验,以“点”推动“面”,以“面”促进“点”。今年春耕期间,在水南举办了一次很生动的田间展览会,展出的有五十多个试验对比项目。各公社社员、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像赶庙会似地,从四面八方赶来参观。人们都说田间展览会是最形象、最具体的教育,参观一次收获很大。有人当场给田间展览会写了一首诗:“田展会上走一趟,胜读十年大学堂,选种重要不重要,肥料要上不要上,深耕改土好不好,密植稀植那个强,来时还是很糊涂,看后心里明亮亮。”
放手锻炼干部,细心培养干部
在水南蹲点期间,赵顶良很注意帮助基层干部提高思想水平和领导水平。
赵顶良培养干部的方法是定点定工作,大胆放手,让他们在分工的岗位上独立负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培养锻炼他们成为能独当一面的人材。水南基点工作组的干部两年来都是定点领导工作,没有变动。这些同志现在都已熟悉情况,在群众中生了根。对于生产队干部和党支部的工作也固定领导。放手让他们干,到了一定时间下去检查,或叫他们上来汇报,给他们指导。党支部书记庄秋本是从外面调来的,情况不熟悉,工作不大胆,赵顶良就叫他负责一个生产队的具体领导工作,让他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到生产第一线去领导生产;生产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总是先叫他出主意,想办法,赵顶良从旁协助,这样使庄秋本很快熟悉了情况,提高了工作能力。对工作上有困难的同志进行热情的帮助,对有错误缺点的同志进行耐心的教育。干部丘永祥,土改中积极参加斗争,阶级立场坚定,是一个积极分子。后来因为工作作风简单,思想主观片面,出了一些毛病,受批评后,情绪低落,被人称为“丘落后”。赵顶良对他耐心教育,指出他的优点和缺点,并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终于使他转变过来,作风艰苦踏实,工作深入具体。最近,他负责领导的溅滩远耕队,生产已由落后跃为先进,受到生产大队的表扬。
水南大批干部成长起来了。几年来,仅由水南大队调出的社员到各公社当干部的就有三十多人。贫农出身的干部宋求发,由于艰苦朴素,工作踏实,关心群众,忠于党的事业,群众称他为“赵顶良式”的好干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