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要不是有人民公社………………”——记辽阳市佟二卜公社大台生产队抢救灾民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9-15
第2版()
专栏:辽宁通讯

“要不是有人民公社………………”
——记辽阳市佟二卜公社大台生产队抢救灾民的事迹 杨绍山 周洪达
冒险救乡亲
8月3日暴雨过后,太子河出现了百年罕见的洪水。位于太子河下游的辽阳市佟二卜人民公社徐台生产队,很快被洪水包围起来,全队几百口人都处在险境里!
消息立即传到离徐台二十华里的大台生产队队部。有的社员说:徐台人民被洪水包围,也和我们被包围一样;想啥办法,也得把人救出来。有的社员说:一个公社的弟兄,我们绝不能袖手旁观。“我去”,“我也去”,许多人都自报奋勇,争着去抢救徐台人民。经过商量,队支委会决定,分三路行动:组织会水的社员,立即泅水去抢救;组织人扎木筏子,准备渡河去接灾胞;另一部分人为灾民安排吃食住处。
天刚亮,一个个会水的青壮年,怀着抢救阶级弟兄的迫切心情,游水赶到了去徐台大队的堤上。走在队伍前头的是生产队长孙德英,他们个个精神焕发,斗志昂扬!
“大台来人接我们来了!”被水包围的徐台生产队的社员们,就像见了久别的亲人一样,兴高采烈喊叫着。刘忠仁的妻子,娘家住在大台,她听说大台人民来接他们过去,比谁都高兴,第一个打好包准备走的是她,其余的社员也都张罗着走。但是也有一些人,特别是那些腿脚不伶俐的老年人,怕增加别人的困难,不想离开家。就是磨破嘴也要把他们说服啊!抢险队员分头深入各家各户,进行动员,告诉他们大台生产队一切都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灾民们听了这些话,本来不想去的人,也感动得决定去了。不大工夫,就来了好几百名抢险队员,他们跳入水中,用手撑着木筏子,一趟趟把灾民安安稳稳送上了大坝。
人 桥
这些已经被洪水包围了一、两天的人们上了大坝,顿时心情好像卸下了千斤重担一样地轻松下来,沿着大坝坝埂,直奔大台走来。
不料,眼前被一条两丈宽一丈来深的渠道拦住了去路。平时的这条渠道,担负着灌溉附近几百几千亩良田的重担,可是今天它变成了拦路的洪流,水势湍急,波涛滚滚,探水情的人下去就被冲出去好远。灾民们看到这般情景,刚刚平静下来的心情,一时又紧张起来。这时,抢险队员们想用木板子搭座浮桥;可是,水面宽,木板短,放下去几次都被急流冲走了。桥没有搭成功,别的办法已经来不及了,从人群中走出社员李洪文高声喊道:“咱们搭座人桥,让大家从上边走过去。”这个主意,得到一致赞同。刹那间,八个小伙子,扛起板子一涌跳入水中,一道平稳结实的人桥,没用几句话的工夫就筑了起来。灾民们一个个从上边走过去;但是,有些妇女从上边走的时候,看样子很害怕,抢险队员们就在两边搀扶着她们。不大一会儿,就过去了一大群人。
筑桥人因为在水中已经泡了很久,冻的直打哆嗦,压的非常沉重。尽管这样,但他们有一颗抢救阶级兄弟的火热的心,比这再冷的洪水,他们也能战胜它。人桥一动不动地矗立在急流之中,灾民们陆续的走过去。这时,剩下的人,多数都是一些抱着婴儿的妇女和年迈的老人。抢险队员们对他们的照顾更是小心倍至。几个盲人过桥的时候,一步步都有人扶着;一个妇女抱着孩子,刚下坝埂,险些摔倒,这时,李锡扑眼急手快,急忙给她接过来孩子……。就这样,总共二百六十八个灾胞,用了三个多小时,一个个都安全地到了对岸。筑桥的人这时才从水中上来,他们之中,有的人从始至终坚持到底,肩膀压的红的红,肿的肿。灾民们看到这种情形,许多人感激得不知怎样才好,一劲问他们姓什么,叫什么,都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救命恩人!
恢复生产 重建家园
徐台灾胞来到大台,受到了大台人民无微不至的照顾。全村人从南街到北街,从东头到西头,家家户户都把自己多余的房子腾了出来。许多社员,宁肯自己家人搭板铺睡在地上,也要把炕让给灾民睡。大队的三个公共食堂,炊事员们忙得更是手脚不闲。他们把平日自己舍不得吃的大米、小米拿出来给灾民们吃。有的灾民感动地说:要不是这个社会,要不是有人民公社,这样大的水灾,不用说是吃大米,就是米汤,也没处去讨啊!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回忆起往事,更是感慨万分。
几天过去,水渐渐退了,灾民们陆续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们为了尽量减少受灾损失,积极掀起了“生产救灾、重建家园”的生产高潮。在抢种秋菜时,地皮湿进不去犁扙,他们就用小棍插个眼,往里下种,然后再培上土;一次种上被淹了,再种第二次;第二次种上又被淹了,就种第三次;现在,他们在四、五百亩的土地上,已经连续种了五次,终于出苗了。
社员们重建家园的工作,由于有了人民公社这个集体的力量,进展十分迅速。队里,每天都拨出几十个人,专门为被冲的社员修盖房屋。到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社员们已经全部都搬进房子里去住了。(附图片)
人桥  启雄插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