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群众批准了新洋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6-14
第4版()
专栏:

  群众批准了新洋片
张映雪
新洋片是民卅三年陕甘宁边区文协美术工作者所创造,它和旧洋片(西洋镜)完全不同。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都无相同之点,它完全是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的创造。所谓新洋片,实际上就是大幅连环画,加上诗歌(唱词)和音乐。并以一个类似小舞台的架子来演出。绘画、诗歌、音乐相结合,彼此更会发挥它的作用。唱词抽象的地方,画面给以具体的形象,画面不足的地方,唱词可以叙述出来。这样可说声色俱备。因此新洋片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老百姓称它为:“小戏”。并说:“新洋片露脑子露的快。”(易懂的意思)。“比戏听得清,每幅画都有新景。”
延安文协的新洋片,当时曾在延属分区各县巡回演出。洋片的内容主要是反映生产运动,宣传破除迷信等。因为群众真正欢迎它,所以很短时间内,它在群众中生了根。记得子长县民教馆及别的宣传部门,都仿照了文协的新洋片,赶庙会,赶集市,普遍的利用它作宣传,教育群众。
日本投降以后,延安一部份美术工作者,以数月的时间集体创作了一套“赵天顺翻身”的洋片,以二十四幅油画画出。并请管弦乐团三位同志配合演出。徐老(徐特立)及一些负责首长看后,给新洋片许多赞扬和鼓励,一致认为“洋片有前途。美术天地扩大了。”当时为了配合陇东分区的土改,洋片便去那里演出了一个多月,群众对它印象极深。洋片中的故事、人物、群众非常熟悉。唱词和歌曲,在小学生中很流行。几个县的民教馆、学校都自动仿照新洋片,以同样的内容各制一套。新洋片在陇东分区很快地就生了根。同年文工室转移绥德分区工作,新洋片在群众中也受到同样的爱戴和欢迎。
民卅五年晋冀鲁豫边区开群英会,那里的美术工作者也曾以新洋片活动过。他们以四个多月时间集体创作了一套“土地还家”。共五十五幅。是描写佃户王栋儿全家受地主王三泰的欺压、剥削为主题,内容穿插较前复杂。作者们都是群众运动的参加者。有丰富的生活。集体讨论角本、构图、色彩。人物的个性、身份、外象,都是从群众中去选真的模特儿。画法极其写实。这样长的连环画,需演唱三个钟头,在洋片活动上,还是第一次。
“土地还家”在武安县八九区演出了一个多月。群众反映说“这比看新戏一样!演唱的都是咱自己的事。”有的说:“看洋片可以开脑筋,懂事多;又好看又省钱。”又有的说:“洋片能听的清。人都画活了;人都要从纸上走下来,和真事一样样……。”因此每到一处群众情绪都很高,都是自始至终一口气看完,甚至看第二遍,第三遍。干部们对新洋片也同样的喜爱。冶陶土地会议时一千多个干部都要求看洋片。
去年秋,洋片随人民美术工场一部分同志进了石市。为了配合城市宣传工作,我们又把洋片搞起来。画了“将革命进行到底”、“参军模范家庭”、“新兵生活”等短小的片子。在市郊区演出后,回到市内,在花园街试演了两次,结果效果非常好,工人、学生、市民特别欢迎。接着又连演了好多次,“将革命进行到底”等片子在花园竟演了一个月零三天。票价三百元,每天两场,场场满座。工人也欢喜看洋片,石家庄的各工厂都去请新洋片演出过。有的大厂甚至演出几次。看了“将革命进行到底”、“土地还家”等片子,工人说:“这比上政治课一样有意思。”有的说:“看了将革命进行到底,就等于读了一本近代革命史”。“蒋介石比毒蛇还毒。”有的说:“以后洋片也应画画咱工人。”……我们的洋片在石市演出不久,电灯公司的工人、教养院、第一中学、一区政府、临清市民教馆,都搞起洋片来。有的搞的比较好,有的较为简陋。有的自己画起新片子,有的仿照我们原有的片子照抄一套。因此新洋片在城市也很快生了根。阵地一天一天大起来了。
              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日(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