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勤俭成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9-18
第4版()
专栏:江苏通讯

勤俭成风 本报记者 古平 鲍春光
江苏常熟县西张人民公社金丰大队的干部和社员,勤俭成风气,苦干穷干搞生产,精打细算过日子。几年以来,产量逐年提高,成本逐年降低,家底愈来愈厚,生活愈过愈好。
干部带头 克勤克俭
一踏上金丰大队的田野,满是绿色的庄稼。大田亩亩是水稻,河面上浮满乌绿发亮的菱叶,成群的鸭子在嬉游竞食。河坎上、渠道上、社员家前屋后,到处种着各种蔬菜。有些社员在田头用铡草器把青草铡碎,沤制绿肥。还有些社员把有毒的草收集起来,捣成汁,作土农药。在这里,到处可以看到人们十分注意精打细算,勤俭节约。
第七小队有些人在给秋田追肥。站在田埂上把一勺勺粪水用力往田中间浇得最远的,就是大队长钱金保。金丰大队的干部,个个都像钱金保一样,到哪儿检查工作,就在哪儿和社员一同劳动。到7月底,大队干部平均每人已做了一百七十八个劳动日。干部们不仅自己带头劳动,而且动员家属带头劳动。大队干部家属平均每人已经做了一百五十八个劳动日,比一般女社员超过10%以上。社员们说:“我们的干部会做人家,干部娘子也会做人家。”
提起大队支部书记徐俊生,社员们说:“让俊生当这个家,我们个个放心。”贫农出身的徐俊生,曾在部队里当过四年战士,从复员到家的那一天起,就把一颗红心交给了这个集体。他把从部队带回的安家费交给队里发展生产。他懂得,只有把集体生产搞好了,个人生活才有保障。他担任支部书记后,更是一心为集体。有一次,全体干部到县里开会,有个干部看到街上有不少花花绿绿的日用品,就想借钱去买。徐俊生对他说:队里存的每一分钱都是社员辛勤劳动得来的,我们当干部的没有权利私自动用。大家在徐俊生的影响和教育下,个个以集体利益为重。平时队里用钱也都是能省就省,从不讲究排场。办社以来,除了给会计买了一张办公桌以外,从未买过什么大的办公用具。打开这个大队的分户往来账,在大队干部名下,找不到一笔欠账。不仅如此,他们还省吃俭用,勤俭持家,把自己节余下来的钱在大队存了三百多元。二十一个正副小队长中,除两人因家人生病,经过社员讨论、队长批准,向大队借了一点钱以外,其余十九个干部也都没有借支过,还存了五百多元。社员们对此非常满意,都学习干部的样子,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全大队80%的人家有存款,共存现金两千多元,支持集体生产。
上下一条心 管好大家庭
大队办公室的墙上贴着夏季分配的决算表和上半年的收支账目。每个食堂的粉墙上也贴着上月份的粮食和现金收支账。大队每年在夏季和秋季分配时,都要向群众摊家底,把粮食和现金的收支情况,逐项向社员交代,让社员审查;同时把下一步的生产规划和经费使用计划交给社员讨论。大队在每季度清算账目时,吸收各小队的队长、会计和社员代表参加。他们认真地检查单据是否合乎手续,收支数字是否对头,各项经费用得是否合理。大家提出的每一项建议和批评,大队都非常重视。去年春天,大队为了选种买了一批盐。负责这一工作的副支书外出开会时忘了交代,等他想起来时,各小队已经浸好了种,这批盐就没能用上。社员们对这件事提出了批评。副支书接受了群众的批评,在群众大会上作了认真的检讨。今年,大队接受了去年的教训,选种用的盐及早发到各小队,使得每一粒稻种都经过了盐水精选。大队干部们深深体会到在财务方面接受群众监督,是贯彻勤俭办社、保证合理用钱的一个重要措施。
会 省 会 用
几排平房整齐地排列在田头。进去一看,嗬!母猪呼呼睡,小猪满栏跑,一个个肥头胖耳;五十八间猪舍全部是满圈。几个社员在屋前开挖饲料塘。
去年,有人建议用大队的一批公共积累,盖办公室和食堂,买扩音器,开起会来舒服些,社员在田里劳动,也可以听听唱片。针对这种摆阔气思想的萌生,支部马上组织干部再一次学习了上级关于勤俭办社的指示,最后决定改变了这个计划,把盖房子、买扩音器的钱盖了五十八间简易猪舍,办起了大队的生猪繁殖场。另外,还盖了十五间房子,八间当食堂,七间给房屋破旧的贫农社员住,这样一来,社员个个说好。
这个大队两千多亩稻田已经可以实行机械灌溉了,但还看到一些牛拉水车在灌水。他们是这样打算的:秋收秋种前,耕牛闲着没事,让它们轮流戽水,可以灌溉六百多亩田,不但节省了生产费用,还减少了国家的柴油供应。今年这个大队在抽水费、化肥、农药三项生产开支中就比去年节约了五千多元。
大家都很注意节约,但集体生活福利方面当用的钱,队里也不吝啬。夏天到了,每个食堂的饭桌上都有一个大纱罩。除纱布是买的以外,其余是发动社员利用零碎木料和毛竹自己动手作的,每个纱罩只花了两角多钱。大队还花四百元给食堂买了四台切面机。他们花这笔钱时,也反复算过账,食堂使用切面机,把节省出的劳力用于田间生产,就可以拿到更多的粮食。
第五小队的牛栏里,拴着一头水牛。饲养员张同生蹲在那里,耐心地把嫩草往牛嘴里送。这头牛已经养了二十年,在别的地方早就要被淘汰了,但在这里饲养员饲养得特别当心,草料一寸三刀,冬天喂温食,夏天喂嫩草。夏忙时,小队长张桂岳亲自使用这头牛,不让受累,结果这头老牛干的活也不少于壮牛。爱护耕畜,这是金丰大队的优良风气,自互助合作以来,没有死过一头牛,全大队耕牛头头都养得膘肥力壮。
家底愈来愈厚 生活愈过愈好
这里的人们对粮食更是视如珍宝。夏收后,第五小队已经把打下的麦子送到大队去了,小队长张桂岳发现麦穗上还有麦粒没打净,他又发动群众复晒复打,又打出八十多斤麦子。
我们在金丰大队吃过好几处食堂,饭的花样多,有干饭、稀饭、面条、菜馄饨。蔬菜也很丰富,一大碗烧豇豆或炒韭菜只要两分钱,一大碗清蒸茄子也只要三分钱。炊事员解释说:收的一点钱是佐料费,实际上蔬菜是免费供应的。每一户社员的饭桌上都摆了好几种饭食和好几大碗蔬菜,大人和孩子们吃得都很香。大队的同志算了一笔账:全大队利用十边隙地种了瓜菜一百二十多亩,食堂菜地也种了大量瓜菜。这些瓜菜和粮食搭配起来吃,调剂了口味,改善了生活,每人每月还可以节省几斤粮食。他们由于精打细算,吃得好又吃得省,粮食储备不断增加。现在,新麦和新稻已经吃到嘴了,大队的仓库里还堆着陈稻。
金丰大队的干部和社员长期坚持勤俭办社方针,取得了非常好的结果。去年大队管理费只占总收入的0.18%,今年还要继续下降。他们深深懂得以丰补歉、节约防荒的重要性,没有满足于一个大队的富裕,而是关心整个公社、整个国家。他们卖给国家的粮食一年比一年多,向国家的贷款一年比一年少。1958年贷款八千多元,去年只贷了两千多元,今年不仅没向国家贷款,还有九千多元存在国家银行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