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同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9-18
第5版()
专栏:

同住 桑基
推行“二五制”领导方法以来,大批县、公社、管理区的干部深入到生产小队,不仅和群众一起劳动,吃一样的饭,而且还到农民家里落户,和群众同住。他们一般都住到贫农、下中农的家里,从而同党在农村中的基本群众建立起更密切的联系。
干部和群众同住,决不是一般的借宿,而是要真正做到“亲如家人”。许多下去的干部和群众生活在一起,把群众家里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把群众的困难看作自己的困难,帮助他们安排生活,料理家务,有人生病,就求医送药,问寒问暖,照顾的无微不至。在共同生活中,群众看到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是真心实意为大家,就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没有半点干部架子。这时,群众也就会把干部当成知心人,他们对待干部甚至会比自己的亲人还亲。干部的心和群众的心溶化在一起,群众也就会把知心话告诉干部。
通过和群众同住,可以帮助干部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到群众各方面的问题。我们知道,群众有青年、壮年,也有老人、妇女、小孩。群众的实际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意见和要求也会是多种多样的。干部和群众一起劳动,可以更多地了解到青年、壮年的思想情况,可以更多地了解到生产中的问题;和群众同住,则可以帮助干部从另一个方面深入了解群众的生产情绪,可以更多地听到老人、妇女和小孩的反映,发现群众实际生活上的一些问题,如疾病卫生问题,托儿问题,住房问题,婚姻问题,甚至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等等。及时地帮助群众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就能使群众更加心情舒畅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到生产上去。
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从各个侧面了解到多方面的情况,思考问题的时候就会更加全面、深入、细致,既考虑到青年、壮年的需要,也考虑到妇女、老人和小孩的一些特殊需要;既考虑生产问题,也不忽视群众多种多样的实际生活问题。这样,他们提出的办法、措施就必然更加切合实际,生产就可以搞得更好,生活也可以安排得更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