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侗族书记潘通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9-18
第5版()
专栏:

侗族书记潘通海 本报驻贵州记者
几年来,在贵州省剑河县的干部和群众中,传播着许多关于潘通海的故事:说潘通海曾在沙漠里建起绿洲;说有一个又懒又傻的哑吧,经过潘通海的开导,一变而成为又勤劳又聪明的养猪能手;说无论是工作多么后进,情况多么复杂的地区,只要潘通海一去,就会变样……。这些传说说明潘通海由于群众对他无限敬爱,他被说成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其实他是个普通人,是个雇农出身的侗族共产党员,当过反皓乡马大营的互助组长、合作社主任、管理区总支书记,现在担任公社党委书记。几年来,潘通海的工作岗位,虽然调动了很多次,而他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最近,剑河县在评选五好干部时,潘通海被评为全县的干部标兵。
在潘通海工作的地区,很少有人见他空手走过路。无论到哪里去开会,还是检查生产,他总是随身背着粪筐,一边走一边拾粪。他走路不但手不闲、肩不闲,而且心也不闲。他常常边走路边检查庄稼,看看哪块地缺肥,哪块地有虫害,哪块地出现三类苗,看看水渠有没有漏水的地方。今年3月间他从公社到一个管理区去,为了赶时间,在滂沱大雨中行走。“春雨贵似油”,他像庄稼苗一样欣喜地迎接着这场春雨。在雨中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边走路一边检查田里受水情况。他发现有一段水槽因日久未修腐烂了,接不上水,有三十亩大的几块田没有流进水。春雨一刻值千金,怎么能让白白流走呢?他立刻跑到管理区,叫了几个管理区干部拿了些木板,急奔对面山上。他们见槽窄就掏,见槽漏就补,一直到无漏洞才收工回家。平常,潘通海也坚持参加生产。去年只是各生产队给他记的劳动日,就有一百八十八个。
和潘通海一同工作的同志,都知道他的被子白天常常不在床上。他到哪里就带到哪里,在哪里工作就歇在哪里,而且他总是到贫农、下中农家里作客。他不仅依靠贫农、下中农进行各项工作,贯彻各项政策,而且首先通过贫农下中农掌握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工作。今年3月间,他带了一个工作组到康宗管理区的培荣小队。当时,这个小队的食堂办得不好,群众有意见。他们到这里的当天晚上,就召开了五十多个贫农、下中农参加的会议,向群众交待党的有关当前生产和生活的方针政策,并听取大家的意见。为了彻底了解这个小队食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工作组的同志都分散住到贫农、下中农家。潘通海自己背着被子到贫农龙太国家里去住。他和龙太国睡在一张床上,从谈家常入手,向龙太国进行政治教育,讲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龙太国的政治觉悟提高了,把小队生产和食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都一五一十地告诉潘通海。加上其他同志了解的情况,便摸透了食堂的底。原来把持食堂工作的是一个坏分子,食堂干部是个富裕中农,在坏分子的挟持和引诱之下,贪污粮食数千斤。了解到真实情况后,接着潘通海就帮助队干部认真处理了这些问题。只半个月时间,培荣小队的食堂连同生产、托儿所、敬老院,都变了样。
关心群众疾苦,关心群众冷暖,是贯穿在潘通海整个工作时间里的一条愈来愈鲜艳的红线。这里的老人就像潘通海的老人,这里的小孩,也像是他自己的小孩。他经常抽空到敬老院和托儿所走走,问问老人们的食和宿,摸摸这个小孩,抱抱那个小孩。如果遇到天冷,他就挨个检查孩子们的衣服是否单薄。有一次天乍冷,托儿所没有准备,他发现以后,拿出自己的钱要保育员先给孩子们买些炭烤火。然后又与管理区的干部商量,用公益金给衣服单薄的孩子们添补衣服。一直到第三天孩子们把新棉衣穿到身上,他才放心。他对家庭劳动力少等有特别困难的户,总要多操一份心。今年春天他从坡上干活回来,发现谭老七和杨老七家的房顶上的杉树皮,被风吹卷翻了。他想:要是别家的还关系不大,这两家人的家里都没有年青人,一下起雨来可不好办。他一边走一边计划着到队上找几个人,帮助他修理一下。可是,他刚回到家里不久,就狂风大作,眼看大雨要来临了。潘通海马上改变了主意,匆匆拿起斗篷,披上蓑衣,喊上姜良白、龙绍云、罗兴正等几个干部,直奔谭老七和杨老七家的房子上,七手八脚地干起来。干不多久,铺山盖岭的大雨下起来了。潘通海等人就在这滂沱大雨中,一直坚持把房子盖好才下来。谭老妈妈站在门口,看着这几个像亲人一样的干部,眼眶里含满了热泪。
潘通海重视思想教育工作,但决不轻易对一个人的思想问题下结论,凡事都问个究竟,并善于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帮助方式。今年5月间,他在反皓生产队食堂,听到社员们在议论吴保佑,说吴保佑整天装病不出工,他老婆因此和他吵嘴闹不和。他想吴保佑是个年青的贫农社员,不久前还是生产中的积极分子,为什么忽然变落后了。这天晚上,潘通海把行李搬到吴保佑家,和吴保佑睡在一张床上谈家常,谈国家大事,谈社会主义建设。两天以后,吴保佑把自己的心事全部倾诉给潘通海。原来是他们队上的一个干部,在一次安排生产时,和吴保佑闹了别扭,吴保佑有意气干部,有病也说病,无病也说病。吴保佑这样作的结果,不只引起了社员们的不满,连他老婆对他也有意见,一回家两人就吵嘴。吴保佑说着这些,几乎要哭起来。潘通海和吴保佑在一起生活了六天,白天一起劳动,晚间一张床睡觉。经过潘通海诚恳、耐心的教育和帮助,吴保佑慢慢地积极起来,那位小队干部也因此受到了一次教育。更 正
9月17日本报第四版“日本戏剧界的使者”一文中第二段第四行“峰辉子”应为“岸辉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