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江县掌握自然特点实现高产多收和多种多收 大力提高坝区稻田单位产量 积极扩大山区粮食种植面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9-18
第7版()
专栏:

?江县掌握自然特点实现高产多收和多种多收
大力提高坝区稻田单位产量
积极扩大山区粮食种植面积
本报讯 云南省?江县坚决执行高产多收与多种多收相结合的方针,使全县粮食产量连年获得了大幅度的增长。五年来,?江县基本农田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将近一倍,耕地面积也扩大了80%以上,全县的粮食总产量有了很大的增长。
?江县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很好,山区可耕面积广阔,群山之间有几个平坝子,坝区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适宜种植水稻。但是,由于过去水利条件差,耕作技术比较粗放,到1956年,坝区水稻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才六百多斤。县委分析了这种情况,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坝区水稻的增产潜力最大,集中主要精力提高坝区单位面积产量,是多、快、好、省增产粮食的办法。过去,?江坝区没有水库,三万多亩水田都没有固定的水源灌溉。从1957年到1959年,全县修了四个水库,不仅解决了整个坝区水田的灌溉问题,还扩大了一万多亩水田。同时,县委又从深翻、选种与培育壮秧等方面进行了艰苦的工作。县委第一书记亲自率领社员深翻田地,消灭了浅翻的“铺拉田”。以往,?江县坝区种的是大白谷和大红谷,这两样谷种抗病力弱,又易倒伏,产量很不稳定。县委有计划地先后试种了四十多种水稻良种,最后选择了抗病力强而又高产的小白谷和小红谷。?江县每年都找有经验的老农专门培育秧苗,因而,使秧苗长得很壮。在有计划地抓好了以上几个增产措施以后,全县坝区水稻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在短短两、三年间就上升到了八百多斤,并且有一部分水稻单产达到了一千斤左右。丰产千斤的技术正在为越来越多的社员所掌握。
在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的同时,中共?江县委从1956年开始连续四年分别作了两种试验。第一个试验是突破水稻千斤关。县委选用四十三种不同的高产水稻良种,进行高产试验。第二个试验是扩大耕地面积。县委第一书记亲自率领水稻平均亩产千斤的吉花管理区的社员上山开荒。五年来共开了一千多亩田地,并在已开的荒地上进行了一些基本建设,粮食年年增产。
中共?江县委综合分析了吉花管理区开发山区和水稻高产的经验,认为坝区基本农田的高产多收,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关键;在集中主要力量首先保证搞好高产多收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耕地面积,积极向多种多收发展,才能保证增产更多的粮食。
根据这一情况,中共?江县委决定进一步全面贯彻高产多收和多种多收相结合的方针。在高产多收方面,县委要求各管理区继续推广先进经验,使水稻亩产千斤以下的地方,迅速赶上平均先进水平。已经达到平均亩产千斤的地方,继续进行高产试验,逐步总结出一套突破千斤关的普遍规律。同时,全县又开展了有计划地开发山区的群众运动,全县行动的口号是:“能拿出多少人就拿出多少人,能向山区进一尺就进一尺,能多开一亩荒地,就多增产一亩地的粮食。”
全县首先实行了分片包干的办法,把二十万亩荒地分给各个管理区包干开垦,使全县的山区进入了一个全面的、有计划的、分片包干进行开发的新时期。其次,统一组织使用山区和坝区的劳动力。全县三十个管理区和三百多个生产队,在今年1月份,趁越冬作物已经成熟、还不能收割的间隙,组织了一万二千个劳力、两千条牛,上山突击了十二天,开出了四万多亩荒地。为了挤出时间种好山区新垦田地,各管理区成套地改革了夏收工具,全县夏收的时间比去年缩短了一个多月。各生产队利用这个机会在山上突击,把已开的四万多亩荒地全部平整了出来,种上了粮食,既促进了坝区生产,又使山区粮食作物的面积扩大了一倍。
坝区与山区结合起来,全面实行高产多收与多种多收以后,引起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全县粮食的总产量每年都获得大幅度的增长。过去,山区田地只有二万多亩,1956年以后,共开了四万多亩荒地。因此,去年的粮食总产量比1954年增加了一倍多。
这五年中间,全县先后发生了十几次旱、涝、虫、病、风、霜、洪、雹等灾害,曾经有小面积的粮食因受灾减产,但是,由于耕地面积扩大了,全县的粮食总产量平均每年仍然递增15%至20%。1958年?江县发生了几十年未见的大旱,而粮食仍然增产。今年,全县又有二百六十多天没有下过透雨,旱象更加严重,由于气温高,又带来了大虫灾。但是,由于全县三百多个生产队采取坝区与山区相结合,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办法,做到及时防灾抗灾,因此,使今年的庄稼仍然长得很好。(附图片)
技术员和老农一起研究水稻后期田间管理措施  朱于湖 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