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高产多收与多种多收——高速度增产粮食的正确方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9-18
第7版()
专栏:

高产多收与多种多收
——高速度增产粮食的正确方针 张廷干
云南省的粮食生产,十年来获得了连续丰收。特别是大跃进的1958、1959两年,全省人民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展开了征服自然、挖掘增产潜力的伟大的群众运动,使全省的粮食产量获得了更大幅度的增产。到去年为止,云南的粮食产量已经比解放初期增加了一倍左右。为了继续高速度地增产粮食,省委今年总结了云南十年来,特别是大跃进以来的粮食生产经验,分析了全省的自然特点和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认为今年的粮食生产,必须继续贯彻“高产多收”与“多种多收”相结合的方针。既要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又要积极扩大种植面积。同时,省委周密地分析了今年农业生产上的各种主观与客观有利条件,估计到可能遇到的各种自然灾害和不利因素,制定了夺取今年粮食丰收的“三道防线”,把高产多收与多种多收相结合的方针,具体运用到今年的农业生产中去,成为调动群众积极性、发挥群众主观能动作用的巨大力量。半年来,积极贯彻坚决高产多收、坚决多种多收方针,大抓“三道防线”,已经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各族社员经过艰苦努力,战胜了长达八个多月的严重干旱,把二千多万亩大面积高产作物按照节令和比较先进的质量标准,抗旱栽种下去。接着又鼓足干劲,播种了二千万亩“多种多收”的大秋作物和近千万亩晚秋作物。使今年的大面积高产作物比往年大大扩大了,播种总面积也比往年扩大了将近20%。在战胜干旱完成栽种工作以后,各族社员又扑灭了解放十年来最大的一次虫害,保住了禾苗。经过全面细致的田间管理,对今年粮食生产具有决定意义的二千万亩大面积高产作物,普遍生长得比往年更好。目前,云南高原南部地区已经遍地金黄,各族社员们正以无限喜悦的心情,挥镰上阵,开始了六十年代第一个秋收战役。
多年来,特别是今年夺取粮食丰收的经验说明,高产多收与多种多收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是适合云南具体情况的正确方针。云南的农业生产,有利的自然条件很多,潜力很大。但是,也有一些不利的条件,如雨量过份集中,每年只有四、五个月的雨季,旱季长达七、八个月。所以,水的问题,是云南历年农业生产的关键问题。十年的经验证明,云南省无论是水稻、包谷或红薯,只要有水灌溉,保证大部分地区能在立夏或小满节令以前栽种下去,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适时施肥、实行深翻和合理密植等等,就一定能够高产。为了创造高产条件,云南省多年来就注意了兴修水利,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以来,连续掀起了群众性兴修水利的高潮,水利建设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1958、1959两年,每年兴修水利的灌溉面积,都在二百万亩左右。到去年年底,全省有水利保证的水田面积,已经由解放初期的四百多万亩增加到一千二百多万亩。在不断扩大灌溉面积的同时,全省认真贯彻了农业生产的“八字宪法”,使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显著提高,创造了许多大面积连片高产的典型。大面积高产的典型县、社,都提供了比较系统的高产经验。但是,目前全省的单位面积产量还很不平衡。有些县、人民公社、管理区和生产队,耕作粗放,单产较低。可以设想,今后如果在这些单产较低的面积上逐步解决水利问题,认真推广先进经验,贯彻“八字宪法”,争取分批达到高产多收,就一定可以实现粮食生产的更好跃进。这种情况说明,云南省在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方面,仍然大有潜力可挖。今年的粮食生产,有水利保证的基本农田高产多收的收获量将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绝大部分。所以,高产多收是云南省粮食生产的主要的、基本的和最可靠的一方面;大抓高产多收,是摆在云南省农业战线上的首要任务。忽视提高现有耕地的产量,不去努力大抓高产多收,就不利于粮食生产的继续跃进。事实上,云南今年正是由于自始至终集中主要人力、物力坚决抓好了两千万亩有水利保证的大面积高产田地,才连续战胜了接踵而来的严重干旱和严重虫灾,夺取了粮食生产的决定性胜利。
要千方百计地增产粮食,除了确保有水利保证的基本农田大面积高产之外,还必须尽可能地扩大耕地面积,积极争取多种多收。历年的经验证明:水利是云南粮食高产的第一个前提。一般说来,只有在有水灌溉的情况下,再经过精耕细作和精细的管理,才有可能达到比较稳定的高产。为了获得这种稳定高产所必需的水利条件,云南人民已经兴修了大批水利工程,新增的灌溉面积达一千多万亩。但是,目前云南省有水利保证的基本农田,毕竟只有一千二百万亩水田和八百万亩水浇地。单单依靠这两千万亩基本农田所生产的粮食,显然不能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而在不少地区,特别是云南山区,还不可能很快解决水利问题。同时,由于目前的农业生产还主要是依靠畜力耕种和人工操作,也还不可能在全部耕地面积上实行精耕细作,实行全面高产。此外,在今天人还不能完全控制自然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还受着自然条件的影响,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还有着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在云南,旱、洪、涝、风、雹、兽等各种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即使没有全省性的大的灾害,而小面积的插花灾害也可能经常出现。在这种条件下,粮食生产必须采取多道防线、多抓几手的办法,才能争取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因此,要力争尽可能地多打粮食,就有必要尽可能地扩大种植面积,力争多种一些。多种才能多收;只有保持一定的播种面积,才可能在粮食生产受到意外自然灾害侵袭时,真正做到“这里丢了那里找”。
云南省发展农业生产,有着极为优越的自然条件。全省约有一半地区属于温带,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地区属于亚热带,农作物大都可以一年三熟;另有20%左右的地区属于气温冷的高寒山区,农作物也可以二年三熟。但是,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目前还远远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云南到处都有大片肥沃的荒地,现有耕地面积,只占全省总面积的7%左右。经过几年来的大力开发,现在平均每人仍然只有二亩七分多田地。这些情况充分说明,云南省目前不仅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实行多种多收,而且也具备着进一步挖掘自然潜力、扩大种植面积的许多现实的有利条件。人口集中、土地面积较少的宜良县,全县平均每人只有一亩多耕地。但是,几年来这个县狠狠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使稻谷平均亩产达到八百斤以上,苞谷平均亩产三百斤以上。去年,全县按人口平均达到每人有粮千斤以上。地处滇西北高原的兰坪县,由于条件限制,耕作较粗放,去年全县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才三百多斤,但是,这个县因地制宜,着重抓好多种多收,几年来全县扩大耕地面积十五万多亩,去年按人口平均计算,每人有粮超过了一千斤。事实证明:凡是既坚决抓好了高产多收,又坚决抓好了多种多收,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的县,粮食的产量就得到更大幅度的增长,?江县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几年来,?江县既搞好了高产多收,使全县基本农田的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近一倍;又抓好了多种多收,扩大了耕地面积80%以上。因此,这个县粮食连年大增产,已成为云南全省按人口计算平均每人生产商品粮食最多的一个县。反之,那些既没有抓好高产多收,又没有抓好多种多收的个别地方,则粮食增长的速度也最缓慢。由于广大群众从多年的经历中,真正体会到高产多收和扩大种植面积、实行多种多收是多、快、好、省地增产粮食的有效方法,因而对贯彻执行高产多收与多种多收相结合的方针,表现了极大的热情。
现在,秋收时节已经开始来到云南高原,南部和中部地区各族社员正在大面积高产田里,展开紧张的秋收工作。他们普遍提出保证,决心搞好秋收质量,做到颗粒还家、丰产丰收。同时,全省人民正坚决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掀起了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新高潮。全省从城市到农村,各行各业已经抽调了几十万精壮的劳动力奔赴农业战线。各族干部和广大社员们决心继续贯彻执行高产多收与多种多收相结合的方针,千方百计挖掘自然潜力,积极开发和利用云南的肥沃土地,争取更快地发展农业,更多地增产粮食,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