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麓湖水上高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9-18
第7版()
专栏:

?麓湖水上高山 本报记者 黄昌禄
古老的神话
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云南高原中部的通海县是一片汪洋大海。有一位号称“除龙祖师”的神仙李畔富路过此地,用锡杖在洪水淹没的大地上戳开一个落水洞,洪水下落,才出现了田园、村庄和城镇。神仙然后抓起一把黑豆塞住落水洞,让剩下的水蓄积在低地,变成面积七万二千亩的?麓湖。
神仙降服了洪水,但并没有替人民解决田地的灌溉问题。通海县的地形很像一口锅,四围是高山,中间凹下去,?麓湖犹如锅底,田地都在倾斜的锅边上。田高水低,看得见却用不上,全县90%以上的稻田都靠从?麓湖中提水灌溉。解放前,农民无力提水,只能在湖畔较低地方栽上六万亩水稻,大片的高田被迫种了杂粮,湖边的水田也是十年九灾。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好个通海坝,龙王坐湖下,栽田靠车水,吃米要靠宁州坝(附近的华宁县)”。
天不下雨人下雨
今年,通海县又碰到历史上少见的严重干旱。开年以来,连续七个月没有下过一场大雨,上半年的降雨量比大旱的1958年还减少一半以上。全县十二万亩稻田都干得裂开了嘴,“风吹沙起,雨过田干”。?麓湖的水位也下落了四、五尺,在沿湖三十一座抽水站中,有二十六座不能从湖中抽水。
是党,领着全县十三万各族人民抗住了这场严重的干旱,把灾年变成了丰年。年初,县委从气象预报中知道今年将有大旱以后,即向全县人民发出了“天不下雨人下雨,滴雨不下保栽插”的动员号召,全县的机关都搬到乡下办公,各级领导干部全部深入到抗旱的第一线,县委书记到最困难的公社,公社党委书记到最困难的管理区,管理区干部到最困难的生产队,指挥抗旱。由近千台抽水机、畜力水车和风力水车以及上万人组成的强大提水队伍,在?麓湖边摆开阵势,向旱魔开战。
湖水下落,抽水机抽不出水,人们就挖引水渠、筑坝,把湖水的水位提高以后再抽;田太高,一台抽水机抽不上去,就用两台;两台还不行,就用三台,最高的田是用七台抽水机连接起来,再加上四十七张水车,使湖水翻过了两座山头,经过十里长的路程,才流进稻田。湖边的田土质结构都很疏松,早上灌满了水,晚上就干了,人们第二天又抽水继续灌,百折不挠,直到将水灌足为止。
?麓湖西高东低,快到栽插时,湖西的水已经干涸,有四万亩稻田无法提水灌溉。县委决定在湖心修一条五里长的引水渠,湖心的稀泥软得像棉花团,人踩上去就往下陷,稀泥齐胸。但县委刚一号召,数千个公社社员、工厂职工、机关干部、学校教师和县城居民立即来到湖边。云南高原的春天还有几分寒意,县委书记第一个脱去棉衣、鞋袜,带头跳进了稀泥里,人们跟着一个个跳了下去。金山公社金山管理区的支部书记胡永从刚住医院回来不久,领导上要他多注意休息,可是他想到修通水渠可以及时栽插,便毅然同大家一起跳进泥里。
热情的支援
正当人们站在?麓湖中与烂泥日夜搏斗的时候,消息传到了三百里外的昆明,这里立即想方设法支援通海县的阶级弟兄。昆明市航运公司决定把滇池里的挖泥船送去支援,可是,一只挖泥船有十二吨重,普通的汽车根本没法载运,怎么办?这个困难被云南省经济委员会知道了,他们立即下令把正在驶往贵阳的一辆载重十二吨的大卡车从半路截回来,装运挖泥船。挖泥船的体积很大,而高原山区的公路又是坡大、弯多,载着挖泥船通过这种公路,真是又困难又麻烦的事。可是,驾驶员一听说是运去支援抗旱的,便欣然接受。他随身带上了各种修路的工具,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终于把挖泥船安全送到了?麓湖。
抗旱需要什么,四面八方就支援什么。听说抽水机站需要动力,县里的碾米厂把碾米的动力机送来了,水利工地把拖拉机送来了,城里把发电机送来了,电影院也把放电影的动力机送来了,远在昆明市的云南内燃机厂也及时运来了煤气机。这种兄弟般的关怀和共产主义风格,大大鼓舞了战斗在抗旱第一线的人们。进入小满节的第三天,正是栽插最紧张的时刻。落水洞抽水站的三台抽水机突然坏了一台。按过去的经验,要把机器运到昆明去修理,这样来回需要一个月。抽水机站党支部负责人沈世孝向大家说:“杨广公社三万多人吃饭就靠着这三台机器,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在栽插结束前修好!”
站里自己没有修理力量,马上向上级求援。专区的工交局长答复他们:“你们尽可能快把机器拆下来,我马上通知玉溪红塔山机械厂给你们修。”这时天已傍晚,沈世孝连饭也顾不得吃,马上召开了一次紧急的党支部大会。沈世孝在会上作了动员:“现在,时间就是粮食,我们早把机器拆下来一天,公社就可以增加几千几万斤粮食。能不能在今天晚上突击把机器拆下来?”七个党员一致向支部表示了决心:“我们保证完成任务。”
这是一个不平常的夜晚。共产党员首先来到机器房,共青团员和全站的职工也响应支部的号召来了。人们紧张地工作了一个通宵,第二天早上,汽车载着这台机器驶往玉溪。红塔山机械厂知道这是支援农业的机器,立即集中力量,以打破常规的速度,两天两夜就突击修好了。第七天,这台抽水机又重新安装在落水洞抽水站里,向干渴的稻田喷吐着粗大的水柱。
?麓湖的主人
一百多个日日夜夜紧张地过去了,人们从?麓湖里提出五千万立方米的水,倾入离湖面几米至几十米高的稻田。人们说,要是像过去用双手车水,全县人民日夜不停地车两年,也车不了这么多的水呀!这些水,让湖周围的十二万亩稻谷,得到充分的灌溉,吐出了密实而肥硕的谷穗。农民看见这样的庄稼,都说:“过了旱年不知旱”。
过了旱年不知旱,反映了通海人民已经变成了?麓湖的主人。湖的北岸有个海东村,过去人们都叫它作“老瓜寨”。为什么会得这个不光彩的绰号呢?这里和?麓湖沿岸的上百个村子一样,虽然靠近湖边,出门就望见湖水,可是以前却无法利用它,只好把肥沃的土地点南瓜、杂粮来糊口。1956年合作化以后,村里依靠集体的力量,硬用人力车水栽了七百多亩田。1958年办起了人民公社,公社在其它村建立了抽水机站,这时半靠机器提水、半靠人力车水栽了一百亩水稻。随着人民公社经济的发展,今年村里在其它管理区的支援下,自己修建了一座抽水机站,全部用机器提水,栽下了一千四百亩稻田。如今,这个村子,村前、村后全是绿汪汪的水稻。当我们问起“老瓜寨”的故事时,七十五岁的老社员李云崇对我们说:“这名字过时了,我们这里变成米粮仓啦!”
我登上通海城南的秀山,极目四眺,?麓湖平静如镜,十二万亩香稻像一块块绿色地毯铺在湖的四边。看见这锦绣山河,我不禁又想起了“降龙开海”的神话来。是谁,在湖畔开出了良田万顷?是谁,驯服了?麓湖,让水上山坡?不是神仙,而是毛泽东时代的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