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苗”与“瓜”的辩证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9-20
第7版()
专栏:工农论文选

“苗”与“瓜”的辩证法 上海光大袜厂工人 陆瑞坤
俗话说,种好苗好,苗好瓜好。在工业生产中,有人引用这句话,认为只有好原料,才有好产品。在我们厂里,就有人说,要用低级纱来生产既光洁、松紧又合乎规格的袜子是办不到的。
这话对不对呢?我认为“种好苗好、苗好瓜好”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所以农村中一直重视培育良种壮苗。但也不能得出好苗一定结好瓜的结论。因为从瓜苗成长到结瓜,还需要经过锄草、施肥、防治病虫害等一系列繁重而细致的田间管理工作,否则,尽管栽下去的瓜苗很好,也不可能结出好瓜来。种瓜是这样,工业生产也是这样。
比如,我们厂里过去生产的六十支双线花袜,用的都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原料,照理说生产出来的应该都是优质品了,但出人意料,有时次货却不少。原因何在呢?经过分析研究,发现这些次货所以产生,绝大部分都是由于我们对高产优质的认识片面,政治责任心不强,在生产过程中沾染了油渍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尽管用的是好原料,生产出来的却不是好产品。
当然,如果苗不好,对结好瓜是有影响的,但是,人们如果加强田间管理,及时追肥除草,等等,还是能够结出好瓜来的。工业生产何尝不是如此?比如,有家电池厂,过去产品质量不高,后来经过检查,发现这是由于部分工作人员片面强调原材料质量不好,而放松了主观努力的结果。于是他们总结了经验教训,充分发动群众,树立高产必须优质的思想,采取“粗粮细作”、加强管理、改进配方等方法,经过短期努力,用的原料和过去一样,产品质量却大大提高了。
为什么有时候好原料出了次货,而用较差的原料反而出了优质品呢?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教导我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谈到矛盾着的事物的互相转化问题时说过:“……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这里指的一定条件,就是促使矛盾转化的重要关键。较差的原料能生产优质品,它的条件又是什么呢?我看这个条件就是人们的精神状态和主观努力。原材料质量好,这当然是一个有利条件,但有人认为,只要苗好必定瓜好,思想上就放松了对“瓜苗”的“培养”工作,接着管理制度松了,工作责任心差了,质量检验也不抓了,一松百松,于是质量下降,好原料变成了次货。相反,如果政治挂了帅,树立了多快好省的全面观点,即使原材料较差,他也能够细心寻找影响质量的各种原因,摸清过去造成副次品的来龙去脉,虚心学习,力求掌握用较差的原料生产优质品的规律。这样,既踏实细致地限制不利条件的影响,又把不利条件作为提高产品质量的动力,即使不是“好苗”,经过主观努力,也能促进矛盾的转化,使“弱苗”能结出“好瓜”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