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锦绣前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9-21
第3版()
专栏:

  锦绣前程
  吴滤
两年前的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关于生产一千零七十万吨钢的号召,传遍了祖国的城市乡村。从东海之滨到天山脚下,从珠江两岸到山海关外,几千万人开展了大办钢铁的群众运动,发展了“小土群”“小洋群”的钢铁企业,到如今已经证明了“小土群”“小洋群”钢铁企业的无限生命力。
两年前,当我们建设第一批“小土群”“小洋群”钢铁企业的时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开端的。两年以后的今天,再来回顾当时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几千万人大炼钢铁的宏伟的图景,我们才更深刻地体会到,那时候为了建炉、为了出铁、为了炼出钢来所流下的每一滴汗珠,都在培育着一个多么伟大的生命。每一座高炉建成,每一座转炉出钢,以及后来每一个“小土群”钢铁企业向“小洋群”钢铁企业过渡,都不只在完成当时的国家计划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党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大中小并举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所揭示的道路。
在这条高速度发展的道路上,人们正以龙飞凤舞的笔触,勾画着钢铁工业一派蓬勃的建设景象。当1949年全国刚解放时,我国能生产钢铁或钢材的企业,大大小小都算上还不到二十个,这些企业大都设在沿海地区,广阔而丰饶的内地大部分地区“手无寸铁”。当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我国钢铁工业的面貌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在全国二十八个省区中,仍有二十个省区根本不产钢或者钢的产量极少,仍有十六个省区根本不产铁或者铁的产量极少。当时,人们曾经以为,要解决我国钢铁工业的合理布局问题,需要十年到十五年时间。如今,借用“赤壁赋”中的一个句子,真是“日月几何,江山不可复识矣!”仅仅两年的时间,除了西藏以外,全国各个省和自治区都建设起自己的钢铁工业。总共有一千四百个大小不同的钢铁企业;另外还有三千个左右的“小土群”钢铁生产点,在祖国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上,构成了一个强大的钢铁工业网。这正是两年前大办钢铁的丰盛硕果。
然而,这一切都还只是开始。对于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小洋群”钢铁企业说来,都不过是锋芒初露。锦绣前程,还在未来。今天,我们从报纸上读到的,都是一些多么好的消息呵!利用系数达到二吨,曾经被某些人认为,对于小高炉说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太原松庄炼铁厂的小高炉利用系数稳定在两吨左右已经达八个月之久了。生铁质量全部合格,也曾经被某些人认为,对于小高炉说来是很困难的,但是,在松庄炼铁厂,生铁质量却一直是全部合格的。这些先进的旗帜,使我们看到,在“小洋群”钢铁企业的面前,还有一个多么广阔的天地。展望未来,“小洋群”钢铁企业真是来日方长,前途无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