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大有出息 大有作为 知识青年孔令印回乡务农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9-21
第4版()
专栏:河北通讯

  大有出息 大有作为
  知识青年孔令印回乡务农的事迹
  河北日报记者 辛心新 夯开 胡继洲
“大学生”回来了
1958年4月的一个傍晚,献县前营村的社员们收了工往家走,有一个背着行李的小伙子出现在村西北的大道上,几个小青年喜出望外地迎上去,有的抢着替他背东西,有的拍着他的肩膀问:
“你毕业了,分配到哪去工作呀?”
当他说明自己是回乡参加生产时,人们都用怀疑的目光瞅着他。小时候跟他同过学的孔令淮半打趣地说:
“咱村就你一个‘大学生’(其实他是农业专科学校的学生),回家参加劳动?”
孔令印回家参加农业生产的事,很快轰动了全村。有的老人说:
“咱村从开天立地就没有出过走京闯府的大学生,这可好了,咱村非变个样不可。”也有的说:“人家呆不久,咱村又小又穷,水浅养不住大鱼。”令印的父亲孔祥振从小给地主弄船,祖辈几代都劳动在农村,今天竟也挖苦令印说:“咱家几辈子没有个识字的,好容易把你‘巴结’出来,怎么你非要当庄稼汉!”
同这些意见相反的,是村干部们的热情欢迎和安慰。令印刚一进村时,社长孔宝巨(现在的生产副队长)就满面披笑地迎上来,拉住他的手说:“好哇!早就盼你回来,你知道咱们社里多需要有文化的人。”党支部书记高立祯,看到令印回家来在群众中引起了一些不同的议论,在一次党团员大会上说:“令印回家来是建设咱们的农村,现在需要他,将来农村发展了,更需要有文化的人。他乍干活不习惯,要让他干轻活……。”
共青团员孔令印回家第二天,就下地干活了。他参加了青年“猛虎突击队”,跟青年小伙子们一起,扛着红旗,下地挑水点种。他在这些猛虎般的青年中,一点也不示弱,净拣大桶挑,走在别人前边。膀子磨肿了,腿疼得上不去炕,干部们劝他休息,突击队员们把桶藏起,他都不听,总是说:“力气是炼出来的,只有百炼才能成钢。”党支部叫令印培育甘薯秧,他觉得这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便把在学校学过的育秧法讲义拿出来,边干边钻。天天起早烧火、上水、试温,吃过早饭就又跟社员们一起下地,天黑回来又照顾薯炕。这样干了二十多天,后来累病了。
干部、社员们知道令印病了,纷纷来看望。在他得病的第一天,党支部书记、社长就跑了三、四趟来看他。有的老乡给送来点心,贫农社员孔令福的母亲挎来了半篮子鸡蛋,进门就对令印的母亲说:“是给令印送来的,让孩子养得壮壮实实的。令印能文能武,咱村就是缺少文化人呀!”当时感动得令印流出了热泪。这位老妈妈的话,表达了社员们盼望令印留下来的心愿。令印躺在床上,满腹心思,好久不能平静下来。
怎样才算有出息?
三个多月以后。一天,令印脸上带着汗水和泥巴从洼里回来,刚刚放下锄头,父亲就没好气地说:“你快给我走吧,这样干下去,还不叫人家笑掉大牙!”近些天来,令印不断看到父亲不高兴的脸色,母亲、妻子也不断转着弯说他。母亲说:“你看,你两个哥没上过学,还在外边工作,你上了这十几年学,倒当了庄稼汉。”
在这当儿,令印又连着接到了六、七个同学的来信,有的人告诉他自己考上铁路学校了,有的人参加工厂了,有的人当汽车司机了,有的人还劝他去考大学……。
这时,令印的心绪很乱。他想,挑水、锄地、掏屎、担尿,干累活,干脏活,这些困难都不在话下,多少年来受旧社会的习惯势力束缚着的父母对自己不支持,个别人的讽刺嘲笑,也可以理解。可是,农村到底需要自己,还是不需要自己?到城市去才算有出息,还是在农村同样也能干出“出息”来?这些问号使他解决不了。
他翻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来,连着把毛主席写的这本书的按语看了好几遍:“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他在学校里第一次看这个按语时,就觉得毛主席为广大知识青年指出一条光明大道,今天重温毛主席这段话时,越发感到亲切、明智。
他握紧拳头暗暗地表示:要坚决听党和毛主席的话,要以徐建春为榜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还是令印行啊!
孔令印刚回到家来,以为只要放下学生架子,带头苦干就行了。后来在党支部的教育和自己的实践中体会到,要想改变家乡的面貌,只在劳动上冲锋陷阵还不够。党支书高立祯常这样勉励他:“你要能者多劳,机器手、农业科学研究员、民校教师、猪先生,都得当啊。”
一次,他从公社党校学习回来,看到村西的麦苗有的长得很好,有的泛起一片一片的白碱,没有苗,他就琢磨起治碱地的事来。到家把行李一放,便找支部书记去商量,他介绍了1957年在北京农业展览馆看的有关改造盐碱地的六、七种办法,和他在学校学过的盐碱地的知识,提出改造碱地的建议。支部书记很支持他,当晚就召开队干部会研究,大家都说他提出的办法好,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他们的青年猛虎突击队。经过两个春天的奋斗,全队共改造重碱地三百多亩,种的玉米、小麦都比过去长得好。他们的经验在全管理区推广以后,现已改造碱地四千八百多亩。
今年3月点种花生时,公社分配给前营生产队一台六马力的汽油机。干部、社员们高兴极啦,可是人们干围着转,谁也不会开。后来把这个工作交给令印,又到西城农场请来一位技术工人教他。孔令印在学校里学过拖拉机、双铧犁的安装使用,懂点基础知识,在这位技术工人的指导下,半天他就学会了开机器。不巧的是,汽油机呜呜地转起来了,水泵吸不上水来,技术工人又走了。令印拿出学过的“讲义”来作参考,检查机器的原动、燃烧、点火各个系统,哪也没毛病。后来才发现水泵上有一个螺丝松动了,他把螺丝上紧,不再漏汽了,机器一开,水顺着水泵的龙头突突地冒出来一人多高。
“嘿,机器抽上水来啦!”顿时围上来一群人,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几岁的孩子,在地里点种的社员们也都跑来了。青年们跳起来喊道:“还是‘大学生’行啊!”
原来二十多人挑水一天才点种一亩多,使用机器抽水一天就种九亩。点完花生,令印把汽油机弄回队里,又经过苦心钻研,给机器挂上磨,挂上手摇铡草机,铡草、磨面都用机器。从此,令印在有些原来认为他“没出息”的人的眼里也变了样。
今年7月29日,令印刚从食堂吃过晚饭走回家,天空一阵雷闪,立时下起了倾盆大雨,一气下了四个多小时,房子漏的没立脚之地,院里的积水有半尺深。令印的爱人王秀芬在屋里拾掇衣服、翻倒家什,忙个不停。令印却总望着窗外出神,他的心早就到西洼的丰产方里去了。他想,前两天刚下过透雨,这回西洼的玉米、甘薯非泡了不可……。风雨还没停下来,他撒腿就往外跑,这种突然的行动把他的爱人吓了一跳。等问清是到西洼看庄稼,就把铺在炕上的一块油布给他披在身上,说:“惦记着队里的庄稼,也得注意着自己的身子骨呀!”
这条路走对了
令印正像党支书期望的那样,他把自己所学到的一切,懂得的一切,都贡献给了发展农业的光荣事业。
他按党支部的指示,常向青年们进行安心农业生产的教育,进行共产主义的前途教育;他常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和青年朋友们谈:“什么叫有出息?听党的话,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出贡献,就是最有出息。建设好咱一个队,一个队一个队都好了,整个国家也就都好了……。”如今,这村的青年们到了一起,不是评人论事,谈男道女,而常常谈论灿烂的未来。青年们学习“五英”青年突击队、铁姑娘、邢燕子的英雄事迹。越学习,眼界越宽,红在农村专在农村的雄心越大,叫农村改变贫穷面貌的意志越坚。几年来,这村没有一个盲目外出的青年,八名初中、高小毕业生,都在农村干得很欢。
孔令印通过生产实践,学到更牢固的知识。他不仅把自己从学校里学得的知识带回了农村,把科学知识的种子撒在了家乡的土地上,同时也锻炼提高了自己。他在学校里学过的植物学、机械学,经过亲手种试验田,开机器,理解得更深,真正成为有用的活知识了。
孔令印他们的团支部,一直是全县的红旗支部。令印由于经常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最近被评为天津市的青年学习理论积极分子。
孔令印走过来的道路证明,毛主席说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是千真万确的。听党和毛主席的话,安心在农村建设美好家乡的青年们,愉快地回到农村参加建设的知识青年们,都是大有出息、大有作为的。如今,孔令印的父亲也经常乐滋滋地说:
“令印这条路走对了!”(附图片)
  启雄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