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人民军队的传家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9-22
第4版()
专栏:

人民军队的传家宝
  新华社记者 姜庆肇
在参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时候,我遇见从上海来的一位革命烈士家属裘慧英,她就是“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中的主人翁李白烈士的爱人,一位受人尊敬的女战士。她领着十五岁的儿子李恒胜,边参观边讲述革命前辈和人民军队的英雄故事。当她站在李白烈士的遗像和遗物前时,感情激动地向孩子说:“你爸爸一生为革命,剩下的东西都陈列在这里。这是党和国家给他的崇高荣誉。他小时候是苏区的少先队长,你现在也是少先队员了。要向爸爸学习,向解放军叔叔学习,学习他们的革命意志和艰苦朴素作风,永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从军事博物馆开放以来,我看到千千万万观众也和裘慧英一样,用那朴素和激动的语言,亲切地向自己的儿女,向新中国年青一代,传颂着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他们说,这是中国人民革命的传家宝。
军事博物馆里的大量文物,把人们引进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看到那面曾经飘扬在井冈山上的红旗,看到那支刻着“革命成功万岁”的秋收起义的梭镖。红军在两万五千里长征中,走过的雪山、草地的照片和强渡金沙江、大渡河天险的模型,使我们想起毛主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壮丽诗句。红军在长征最艰苦的日子里,由于物资极端缺乏,曾经挖野菜、草根充饥,有时候连野菜都没有,就割树皮吃,甚至吃掉了自己的皮带。现在,这些革命前辈当年挖野菜、割树皮用的刀子和剪子,煮食物和烧水用的破铜瓢,御寒穿的棕麻背心,赖以充饥的野菜、野草的标本:猫儿草、榆树皮、壪养子菜、山葛根、野地黄等,都陈列在我们面前。“野菜好吃野草香,喂饱红军饥饿肠,没米没面算什么?红军粮库遍山岗!”这是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的战歌。他们就是以这种崇高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历尽千辛万苦,斩关夺隘,杀退了数十万向红军围追堵截的敌军,写下了两万五千里光辉的长征史。
这里还陈列着红军和老苏区人民当年在敌人层层封锁下,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建设起来的许多兵工厂和军医院的文物,闪烁着无限智慧的光芒。海南岛的红军在二十多年前使用的物品:把篓毛叶煮过当纱布,芭蕉树皮卷起来当绷带,竹子做成了开水桶,椰子壳破开当饭碗,海棠果串起来当灯点,用椰子的枝叶和树杆给伤病员制拖鞋,还用美丽的泪斑竹做成箫笛手杖,使伤病员既可扶持又可吹奏。……
“这不是普通的展览品,这是生动的活教材。”一位和我一起参观的医务工作者陆宝琪激动地说:“只要看到它们,就想到红军的伟大精神。红军为革命为人民,克服了多少困难!而我们今天的条件又有多好,有什么艰苦困难不能用红军的精神去克服呢?!”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抗日战争馆里的文物告诉我们:在八年抗日战争的年代里,困难重重。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在党和毛主席领导下,不仅使用着低劣的武器装备,抗击着兵力和装备上占优势的敌人;而且,根据地的军民过着十分艰苦朴素的生活。这里陈列着八路军在1938年东渡黄河时用的被服和装具——带补钉的老粗布军装、土布挂包、破斗笠、战士们自己用布条和麻绳打成的草鞋。华北、西北等抗日根据地军民在极端困难时期吃的食物——黑豆饼、荞麦皮、麦麸和高粱秆心……。战斗在白山黑水间的东北抗日联军战士们,常常吃不上粮食,而采取山上的橡子磨成面充饥,日夜坚持行军作战,英勇地打击敌人,拯救着伟大的中华民族。当我们一字一句地朗诵着李兆麟将军的遗作“露营之歌”时,心头涌起崇高的敬意。
“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袭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斗横扫嫩江原……。”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1942年当抗日战争进入极端艰苦的年头时,为了克服困难、减轻人民负担,坚持抗战,提出了发展生产的号召。解放区所有部队、党政机关和学校人员,都自己动起手来,掀起了大规模的生产热潮。现在,在抗日战争馆里,我们看到毛主席当年为军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题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还有毛主席在延安和八路军战士一起生产劳动的照片,朱总司令割马草、打柴用的镰刀,陈毅军长种菜用的木耙,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荒生产用的铁耙、锄头,各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在大生产运动中自己生产的军衣、布鞋、毛袜、毛毯等日用品和大量反映当时生产盛况的照片和文献。人民的子弟兵就是这样一手拿枪,一手拿锄,执行着作战和生产的任务。他们向荒山开战,有时用武装掩护,披星戴月,钻到离敌人碉堡不远的土地上种庄稼。曾经是荒无人烟的陕北南泥湾,在王震将军率领的三五九旅和兄弟部队的共同开垦下,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遍地是庄稼,处处是牛羊。博物馆里陈列着当年被选为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模范、八路军战士郝树材在南泥湾开荒生产中使用的一把磨秃了的镢头和锄头,他用这把镢头在一年中开荒一百多亩,打糜子八十四石;他用这把锄头一天锄地六亩,被誉为“气死牛”。这里还陈列着八路军毛织厂生产的第一条毛毯,它表明:八路军和党、政机关,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还不分男女,不分干部和战士,都学着使用纺车纺线,技术高的人每天在工余时间可纺几两棉花。没有纺车的人用一根竹筷下边扎一个木托来捻线、捻羊毛,凭着自己的双手,织出了羊毛袜子和羊毛手套,织出了粗布和毛巾。周恩来同志和任弼时同志用王震将军送给的纺车学纺线,纺的线还参加了陕甘宁边区农工业生产成绩展览会的展出。八路军后勤部门为了大搞纺织业,自己制造了一台土机器,用土羊毛织出了十分美观实用的毛毯。
走进抗美援朝战争馆,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从而和朝鲜人民军一起打败了最凶恶的美帝国主义。英雄的中华儿女,在朝鲜战场上,顽强不屈,前仆后继,在“一把炒面一把雪”的日子里忍饥挨饿,打击敌人;在零下四十度的冰雪寒天,在积雪数尺的高山上,连续作战。这里陈列着志愿军入朝作战初期吃的炒米和炒面,御寒防冻用的各种简单的服装用品。这里还有两片枯树叶,它来自当年飞虎山战场上。那是艰苦的1950年,志愿军某部坚守飞虎山,在三天三夜的激战中,战士们没有饭吃、没有水喝,只是在战斗的空隙,用干燥火辣的舌头,舔一舔树叶上的水珠,润湿一下被硝烟充塞的喉咙,然后,他们继续端起武器,搬起石头和敌人作战,一直坚持到战斗的胜利。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的志愿军部队艰苦作战的生活照片和实物,更加动人,它们当中有一个被子弹和炮弹皮打得千疮百孔的铁桶,是英勇坚守坑道的战士们在没有水喝的情况下,黑夜冒着敌人的炮火到山沟去夺水用的。他们为了一桶水,有时候不得不流血、负伤、甚至献出生命。我看见许多观众在参观这些文物时流下了感动的眼泪。一位怀抱着婴儿的母亲不断地叨念着“黄继光”的名字,她自言自语地向孩子说:“这就是黄继光叔叔牺牲的地方,他用身子堵住了敌人的枪眼,使后面的志愿军叔叔打上山顶,歼灭了美国强盗。”
当我们走进保卫社会主义建设馆时,看到的是一幅人民解放军勤俭建国和勤俭建军的动人景象。将军当兵,干部下连。“南京路上好八连”身居上海闹市,一尘不染。为了减轻国家和人民的负担,改善部队生活,在不影响执勤和训练的原则下,全军普遍地进行了农副业生产,到处都是“南泥湾”。这里陈列着一部分生产果实,有七十六斤重的冬瓜,四十斤重的白菜,一千一百五十二斤重的大肥猪。1958年,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开始的一年里,全军官兵共收获自种蔬菜四亿多斤,养猪四十二万多头。许多部队从此作到了蔬菜和肉食部分或全部自给。这里还陈列着部队自己动手兴建的营房的模型,全军大部分营房自建,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在厉行节约运动中,全军还执行了收旧用旧的制度,把收回的旧军装拆洗加工后,制成工作服、棉衣里和布鞋底,收回的旧鞋胶底制成再生胶。部队改造成功的节煤炉灶在全军推广使用后,使用煤标准由每人每天一斤半降低到一斤。人民战士无时无刻不珍惜着祖国人民的一枪一弹、一针一线。
观众们怀着崇高的敬意看到毛主席和人民解放军战士一起劳动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的照片,和毛主席用过的“光荣锨”。同时,我们还看到大量的图片和实物表明,从烈日炎炎的海南岛到严寒的“北大荒”,从天山南北、康藏高原到福建前线,哪里有人民子弟兵,哪里就出现了穿军装的劳动大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汗水灌溉了干涸的戈壁,把它变成了祖国西北边疆的“粮仓”和
“棉库”。终年战斗在崇山峻岭的铁道兵,日夜
“移山填海”、架桥筑路,把社会主义列车引向四面八方。在人民公社富饶的田野上,在水库工地和大办钢铁的前线……广大的人民解放军官兵和人民群众一起,亲密无间,英勇奋战,成为建设战线上的模范。人民称道:“老红军回来了!”“老八路回来了!”
广大群众参观军事博物馆以后,都说,这是一座最丰富最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大学。(附图片)
红军在长征途中历经了千辛万苦,他们在长征途中曾经食用这样的野菜充饥。         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