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詹基燮处处为群众树立榜样 一贯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 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9-23
第4版()
专栏:

詹基燮处处为群众树立榜样
一贯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 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
“基燮哥当了十年干部,和我们一同劳动,一样生活,没有半点架子,没有半点特殊,甚至劳动和生活比我们更艰苦。”这是福建尤溪县城关公社园溪大队的群众对党支部书记詹基燮的评语。
雇工出身的詹基燮同志,既是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又是普通劳动者。十年来,他当过民兵队长、互助组长、农业社长、信用社主任、乡长、支部书记,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勤劳质朴的本色和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细致、踏实苦干的优良作风。
詹基燮有一个习惯,每次出门总扛上一把锄头挑上一担畚箕,看见田里水多了,就把田缺放水口挖大,看见田里水少了,就把田缺加高培厚,再把上一丘田里的水放下来;碰到牛粪、狗粪,就用锄头铲到畚箕里挑回来。山区肥源虽多,但是不易积到优质肥。詹基燮每次到县里开会,不论刮风下雨,总要随身挑一担畚箕或是粪桶,回来时把肥挑回。如果是从水路去,他就带着柴炭和几担粪桶进城,回来时装着更多的粪便。去年底到现在短短八、九个月时间,他利用进城开会的机会,运出了八百六十多担柴,运回猪粪、人粪尿等精肥六万多斤。去年12月底的一天,天气很冷,又下着雨,他和两个劳动模范到县里开会。社员劝他们说:“不要带尿桶去,待明天我们撑船给你们送去”。詹基燮说:“不,迟带一天尿桶,就少积十多担肥。”说着,和两个社员,挑着尿桶,冒着风雨,踩着二十里泥泞的山路去开会。到了会场,一边报到,一边把随身带去的尿桶,安排在会场几个角落。开会期间,他们三人每天利用清早、午晚休息时间,把一担又一担的人尿挑到船里。劳动模范会开了七天,他们除学习到许多宝贵的增产经验外,还积了八十多担人粪尿运回大队。又有一次,他到公社开会,发现公社礼堂(旧房子改建的)门口堆积着厚厚的一层黑泥土,詹基燮对这一层“鞋底土”发生了兴趣,一面叫人打电话通知社员撑船来运泥肥,一面动手铲土,一共搞了二十五担肥。打这以后,“拾粪书记”、“积肥书记”的名声就传开了。
詹基燮还是个种田的好把手,犁耙锄插,样样精通,他和社员一同劳动中总是把活做得很精细,有时生产队的技术力量不足,他还能帮一手。夏种大忙期间,安头生产队犁田手詹基官病倒了,一时找不到别人代替,为了抢季节,詹基燮背着铺盖到这个生产队住下,白天犁田、耙田,晚上抓整个大队的生产领导,詹基官病了十多天,他就当了十多天的犁田手,使这个生产队连作晚稻犁田插秧比原计划提前五天完成。他工作很忙,总是尽可能把工作放在晚上做,腾出时间参加生产。园溪大队离县城二十华里,到县里和公社开会只要走两个钟头就到了。每次到县里开会,他都预先算好时间,先下田劳动,时间差不多了,才赶到县城开会。有时会议结束得早,他就从半路转到田里劳动。五年来詹基燮一直是全县党支部书记参加劳动最多的一个。1956年他做了二百八十个劳动日,1957年做了二百七十四个劳动日,公社化后,驻乡工作组调走了,工作担子加重,每年仍然做了二百四十多个劳动日。今年以来,他平均每月都参加劳动二十天左右。由于詹基燮积极参加劳动,也鼓舞了这个大队党员、干部和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去年全大队十二个半脱产干部共做了三千零五十六个劳动日,平均每人做了二百五十多个劳动日。
园溪大队是个山大林密、村庄很分散的山区。全大队四个生产小队、六个村庄分布在方圆三十里地方。村与村的距离,近的六里,远的十里,给领导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但是詹基燮一直坚持到第一线去抓第一手材料,把一般和个别结合起来,使自己的领导方法能够适应村庄十分分散的特点。这些年每逢中心任务一来,他总是在党支部内把一段工作研究布置好,就深入到各个生产队、组去检查、帮助工作,不论是隆冬,还是盛夏,他经常是爬山涉水,从这个村落走到那个村落。
今年3月,黄梅雨下个不停,詹基燮戴着斗笠,扛着锄头,天还没有亮,便涉水过河,爬过几座山岭,来到一向生产搞得较好的古元生产队。这时,古元生产队田野满是劳动的人群,他们有的站在高高的田垅上劈山边,有的在做田埂,有的在翻土、整地溶田,好一片春耕繁忙的景象!詹基燮走下田去,和社员们一起干了起来。干了一会儿,他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个妇女参加劳动最好的生产队,今天妇女出工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团员范玉香,一个是妇女生产队长林月英。他问林月英:“妇女参加生产为什么少了?”林月英说:“下雨天没有雨具,不出工。”詹基燮觉得有道理。但是他想一想又问:“晴天呢?”林月英说:“晴天也不多”。“那是什么原因?”。林月英说:妇女们对评工分有意见。以前男女劳动评一样工,记一样分,现在男的是死分活评,对妇女据说是为了照顾妇女早点休息,改为死分不评。譬如郑宝金跟她男人比赛翻土,男的翻一亩二分记了十二分,女的翻了一亩只记七分。詹基燮说:我一定解决这个问题。当天中午詹基燮就利用休息时间,开个干部会议,进一步弄清情况,并帮助生产队找出两个解决办法:一是采取按质论价、现钱收购的办法,发动社员献售旧棕衣。二是执行男女同工同酬原则,改死分不评为死分活评。社员普遍感到满意,很快就献售旧棕衣十多件,这些旧棕衣稍补一下就能用。妇女们更是高兴,第二天清早,虽然雨下得更大,但女社员们穿着棕衣都很早下田。许多女社员还和男社员竞赛。女社员郑宝金在竞赛中翻土的速度还跑在她男人的前头。
有一次,他听说王原头生产队无论生产和工作都落了后,就冒着连绵春雨来到这里落户。一路上他边走边检查生产情况。看到地里小麦已经黄熟了还未收割;插秧季节快到,田里的土还没有翻好;山边杂草也没有锄光劈净。詹基燮晚上便召集干部开个座谈会,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干部埋怨群众“落后”,他边听心里边想,党一再教导我们说,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领导。群众生产搞不好主要是干部工作没有做好。他决定深入到群众中细致了解一下。他把铺盖搬到贫农积极分子王荣柱家里,和王荣柱同桌吃饭,一起下田,晚上收工回来挑水替王荣柱浇菜,清早起来扫地,没有几天就同王荣柱相处得亲如弟兄,无话不谈。詹基燮问王荣柱生产为什么搞不好,社员的意见怎样?王荣柱就把社员们和他自己的看法原原本本讲出来。主要问题是生产队长在生产上虽然带头,但是抓生活没有抓好,工作任务来了不充分发动群众,有的干部很少参加生产。少数富裕中农不愿意搞农业生产跑出去搞私人副业。情况摸清楚了,詹基燮就召开干部会,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摊开来。他肯定了生产队长王有熙积极带头参加生产的一面,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也批评了他不关心生活,不注意工作方法的一面。对其他干部的缺点,他也进行了耐心的教育,同时详细研究了改进工作的办法。并且根据广大社员的要求,通过说理辩论,坚决制止少数富裕中农的资本主义活动。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是詹基燮并没有立刻离开这个生产队,他每天参加生产,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教育影响干部和群众。干部们眼看党支部书记天天到田里跟社员一起劳动,也分头下田,到生产现场去领导生产。社员们看到干部都下田了,劳动热情高涨,特别是妇女参加劳动的人数由原来的十多人增加到三十五人,三十多亩黄熟小麦在一天中就全部抢收回来了。早稻插秧提前十天结束,种植面积比去年扩大了一倍,夺得全大队早稻扩种的红旗。这时,詹基燮又大抓生活,到食堂去当了三十多天的炊事员,跟炊事员一起工作,一起商量改进的办法。每天三顿给社员端饭送菜,宣传公共食堂的优越性,发动社员搞家底生产。他自己带头起早摸黑和社员一起开荒,种了十五亩蔬菜
(每人平均有一分五厘),还跑了二十六里山路到县里购买小猪和鸭苗,养了二十五头猪和一百二十多只鸡鸭。食堂的家底建立起来了,膳食大大改善,吃到二菜一汤,社员们都愿意到食堂来吃。现在这个生产队生产搞得好,生活也搞得好,由落后队一跃而为先进队。
十年来,詹基燮一直保持了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作风。他一家七口人,只他一个全劳力和他的爱人半劳力参加劳动。公社化前一个半劳力负担这七口之家生活是会比较困难的。但由于他节省俭用,年年还有些余钱,没有超支过一回。国家和公社奖给他个人的奖品和奖金,他全部交给大队作为公共财产。
在詹基燮的积极带动和影响下,园溪大队的党员、干部和社员都是满腔热情地参加生产领导生产,因而全队生产和各项工作都做得很出色,使一个“穷山沟”变成了“富粮仓”。去年粮食总产量比1949年增长近二倍半,每人平均有粮食一千零四十斤,生产总值比1949年增长三倍半,每户平均收入七百多元,户户社员有存款,每年还支援国家大批粮食和木材。         叶光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