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勤俭创大业——记万年县金星人民公社由穷变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9-26
第2版()
专栏:人民公社调查

勤俭创大业
——记万年县金星人民公社由穷变富
江西万年县金星人民公社是勤俭办社的好榜样。这个公社的干部和社员,在评人论事中,总是把勤俭作为一条重要准则;克勤克俭的风气,就像红线串珍珠一样,给全社带来了一个丰收又一个丰收。仅仅在两年中,把这个全县最穷的公社变成了著名的富裕公社之一。
  克勤克俭的“管家人”
这个社的巨大变化,是和一伙好当家分不开的。
走到金星公社,就给人一种艰苦朴素的印象。这个公社所在地,原是二幢民房和十几间猪栏屋改修的,中间是一个能坐百把人的小礼堂,两边隔了些简陋的房间。小礼堂被社员称做“万能礼堂”,既是会场,又是膳厅,还是保管室。礼堂两边共有十二个房间,其中有六间是办公室,另外六间是干部寝室。从党委书记、公社社长到一般干部,多是二、三人以至五、六个人共住一间房。还有十五个在基层工作的同志,连个床铺都没有,每次到公社开会就得到炼铁厂或学校里搭铺。这些同志从来没有怨言。
有一次,县委工作组的同志,随便问了一下办公室的文书:“你们的房子这样紧,为啥不想办法盖一幢呢?”文书说:“钱是有的,莫说盖一幢,就是盖三幢、四幢也足够。”那为什么不盖呢?用党委第一书记李宜恕同志的话来说,就是一切为了生产,一切服从生产,用一分一厘钱,都要考虑有利于生产。
全社生产队以上的干部有三百三十九人,他们都全心全意为生产,在一年中,平均每人做了二百四十个劳动日。在参加生产、领导生产中,他们成了克勤克俭的模范。公社党委第一书记李宜恕同志,在旧社会打了二十四年长工,他是一个永不褪色的普通劳动者,总是打着赤脚,卷着裤腿,带头参加生产。如果发现路上撒了一点牛粪,他总是自然而然地把它拨到田里去。遇事他都要想一想:是否能少用些人,少花点钱?在兴建桐沅水库的过程中,水利部门两次勘测设计之后,又在他的建议下进行了三次修改,根据水库地形、蓄水面积和蓄水量计算,将坝宽八十七米改为七十四米,里外坡度减少,同样可以保证工程质量。经过这一修改,节省一万二千个工,并保证了水利当年受益。他的勤俭作风,给各级干部树立了榜样。公社副书记胡雪香、社长曹义明在和社员一起车水时,曾车出四条亲鲤鱼,他们都舍不得吃,拿到公社的“七一”水库去放养。现在这个水库里鱼苗满库了,公社里还流传着“四条鲤鱼起家”的故事。
这个社的干部,不仅用勤俭的实际行动来经营着集体事业,而且在个人生活上也是艰苦朴素的榜样。两年来,生产队以上的干部,没有一个向社里借钱的。干部的作风也影响了广大群众,家家都是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社员们还把多余的钱纷纷存到信用部里,全社有一千五百多户参加了储蓄,存款总额比1958年增长两倍。
增产多 花钱少
这个公社年年增产,不仅没有扩大生产投资,而且生产费用还大大节省了。1958年生产费用占全年总收入17.1%,去年年终决算结果,生产费用只占总收入7.7%;收入比1958年增加63%,而开支却下降了43.8%。为什么增产多花钱少?主要是他们处处精打细算。以肥料开支为例,他们始终坚持了这样一条原则:多积农家肥料,少买商品肥料。上丁大队按照上级分配的商品肥料需用一千三百六十元,而实际只买回了八百五十元;大黄大队1958年花在商品肥料上面的钱有二千四百二十二元,去年只用了一千八百元。在农具添修上,他们充分运用了旧有农具,不是万不得已就不添新的,同时,发动群众自己动手修理。上丁大队原来计划修补农具要请木工三百七十一个工,篾工一百七十六个工,铁工九十三个工,开支六百二十二元,经过发动群众做“多面手”之后,开支下降到四百一十四元,比原计划节省了33.4%。大黄大队过去箩绳拿钱买,去年一百八十多担箩绳都是群众自己搓出来的,光这一项,就节约了八十多元。
他们不仅在生产的大宗开支方面注意了勤俭节约,而且在笔墨纸张等细小的办公费用开支上,也做到了精打细算。从大队到小组各级开支都实行了定额包干。如各大队的行政管理费用不能超过总收入0.5%,大队对各生产小队的开支,每月只包干在五角钱以内。公社的办公费用,也严格控制,不当用的就坚决不用。
安排劳力精打细算
金星公社把劳动力视为最宝贵的财产。合理安排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是勤俭办社工作中一项最大的节约。全社所有的整半劳动力,根据每人的技术特长和农事季节,实行了长年或季节的分工,做到人尽其力、家家户户无闲人。他们对劳动力的使用,不仅对经常性的农事活动进行了恰当的安排,而且对临时性突击任务或大型基本建设所需要的劳动力,也是精打细算,需要多少就安排多少,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上去。譬如兴修“七一”水库,这座水库坝首不宽,施工面不大,劳动力不能上的太多,他们就采取分期安排劳动力的办法:在清基筑核心墙时,只抽了一百人上工地;筑库坝运土工程大,就抽调了四百个劳动力,分为四个取土区工作;这样就避免互相影响,降低工效,最后只留了一百人做收尾护堤工作。由于组织严密,安排合理,三个月的时间,平均只抽了三百个劳动力,就将一座灌溉万亩田以上的水利工程全部竣工。在合理安排劳动力的基础上,他们还特别注意提高劳动效率,做到路不空行,担不空回。这里常常可以看到:人们一担来,一担去,送一担肥上坂,就有一担草皮回家。这个公社还发动了广大群众开展了工具革新运动。群众创造了一种旱地播种机,一天可以播种十二亩,比过去人工播种效率提高六倍。没有深耕犁,他们就在老式犁上安两个犁头,使浅耕犁变为深耕犁,深度由原来四寸提高到八寸。此外由于计划周到,也节省了很多的劳力。这里有个石灰厂和一个煤窑,两地相隔十二华里,每年有几百万斤煤炭运往石灰厂,石灰厂生产出来的石灰又要运送到各个生产队,如果单项运输,就要占用大批劳动力。大黄大队是煤窑的所在地,他们抽调了十多部土车子,担负了这项运输任务,经年累月,都是满载煤炭而去,装运石灰回来,既节省了劳动力,又及时保证了工业用煤和农业需要的石灰。提高劳动效率的巨大意义,正如群众所说的:“过去是这么多劳动力,现在也是这么多劳动力,而过去光种田还嫌不够,现在工、农、林、牧、副、渔样样都要人,不是靠提高劳动效率,怎么能忙得过来呀!”
初展鸿图
在刚成立人民公社的时候,许多人都说金星公社是个“穷窝社”,这是因为全社的穷队特别多(三十五个大队,就有十七个大队是穷队)。全社到处都是荒山秃岭,贫瘠的土地,不是怕旱、就是怕涝。有60%属黄泥田,30%是铁板沙田,这种田在插下秧时,并不逊色,但产量很低。但在人民公社的优越条件下,依靠着人们克勤克俭的努力,一切都变样了。举目一望,到处展现着一幅美丽的景象:山变了,这里的每一块山地,全栽上了松树、杉树、油茶、果木、山竹,简直成了翠绿的林海;水变了,清清的流水,从四十多座水库中下来,通过瓜藤式的渠道,向三万多亩稻田流进去;田也变了,瘦田变成了肥田,一季改成双季,低产跃为高产。
这里1958年以前还是个缺粮地方,去年却卖出余粮五百三十二万五千斤;历年依靠外地供应食油,去年除自给外,还卖给国家油脂一万五千五百斤;工业原来是一张白纸,两年来,积极发展了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社办工业,1959年工业总产值就达四十多万元。
生产在变,社员的生活状况也在变。1959年有98%的社员比1958年增加了收入,赶上了当地富裕中农的生活水平。今年上半年,各个大队分别实行按月预支或双月预支的制度,到8月份为止,分给社员的收入达七十七万二千元,每人平均纯收入五十一元三角,又有99%的社员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了收入。
(原载江西日报、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