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到农村去,到农业战线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9-27
第8版()
专栏:

到农村去,到农业战线去!
  马铁丁
郑州有个荆焕云,天津有个王培珍,河北有个邢燕子、孔令印,上海有个朱玉琪,江西有个宋喜明……,它们彼此之间,虽然有许多差异,但是,有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是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农业劳动者,在农村里安居乐业,长期落户。是知识青年的好榜样,是新型农民的第一代人。他们的道路,将是几千万、上万万有理想、有志气、有才能的青年人所要走的道路!
它们的思想和另一种思想是针锋相对的。
另一种思想是:“我愿劳动,愿意脑力劳动,不愿意体力劳动;我愿劳动,愿意工业劳动,不愿意农业劳动;我愿劳动,愿意在城市里劳动;不愿意在农村里劳动。”
绕了一个不小的圈子,落脚到一点上:农不如工,工不如知识分子。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腐朽思想的残余。
不错,现在还存在着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工人与农民之间的差别,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别,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不错,从物质享受、生活条件来看,一般地说来,城市暂时优于农村,工人暂时优于农民,脑力劳动者暂时优于体力劳动者。
面对着同一个现实,可以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种态度是:深刻地认识到“以农业为基础”的巨大意义,从整体利益出发,服从国家、社会的迫切需要,自觉地到比较艰苦的农村中去、农业战线上去;
另一种态度是:从个人的得失出发,从眼前物质享受出发,望农村而却步,视农业为畏途。
好样的荆焕云、王培珍、邢燕子、孔令印、朱玉琪、宋喜明……,他们是前一种人的代表。
怕农村生活艰苦吗?怕农业劳动劳累吗?宋喜明回答:“党一天不叫我离开这里,这里就是我的家,就是我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力量的战斗地方,即使天塌地陷,我还是按照党指引的方向继续前进,决不后退”;邢燕子回答:“创业不怕累!流多少汗就收多少粮,流了汗,才能摔破穷罐子,赶上富队”;朱玉琪坚决表示:为了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以农为荣,以农为乐,以农为业,以农为家”。
担子拣重的挑,劳动拣累的干,集体高于个人,公益大于私利,好雄伟的气魄,好广阔的胸怀!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尽快缩小乃至消灭上述三个差别是我们一致的愿望。荆焕云、王培珍、邢燕子、孔令印、朱玉琪、宋喜明等同志的所作所为既便于自己劳动化,又便于帮助并影响广大农民文化科学水平的提高。这正是对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者知识化起了促进和推动作用!这正是对缩小乃至逐步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起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为了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的早日到来,需要极大地丰富我国的社会物质财富,与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同时,需要农业有着相应的发展。1956年9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中就曾指出:“农业对于工业化事业有多方面的极其重大的影响。农业的发展不仅直接地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水平和轻工业发展的速度,而且也影响着重工业发展的速度……今后必须用更大的力量发展农业。”
荆焕云、王培珍、邢燕子、孔令印、朱玉琪、宋喜明等同志也正是为发展农业、并进一步推动工业的发展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
那种望农村而却步,视农业为畏途的人,不管他口头上多么拥护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管他对缩小乃至消灭三个差别怀着多么殷切的愿望,但是,他们的行动,南辕北辙,走向相反的方向。
农村是座宝山,急待我们去开发;农村是广阔的天地,那里大有可为;农村是个熔炉,肯于改造、勇于改造自己的青年同志们,一定会在那里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到农村去!到农业战线上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