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0-07
第8版()
专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林旭
我国登山运动员们那种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已经被人们传颂开了。每当我们想起登山英雄们创下的举世奇迹,总是一次又一次地从中受到鼓舞,一次又一次地得到深刻的教育。
《征服世界最高峰》的纪录片里,每一个镜头都是不朽的历史篇章,每一句解说词都是动人心弦的英雄乐曲。但其中有两个镜头更加值得我们深思。一个镜头是:登山英雄,昂首挺胸,眼望着那巍峨的世界之巅,气壮河山,宣誓要把珠穆朗玛峰踩在脚下;另一个镜头是:整个银幕上现出一只粗壮有力的脚,那只大脚攀登着悬崖冰壁,坚定不移地一步一步向上爬去。两个镜头前后辉映,向人们印证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既有敢想敢干的凌云壮志,又有踏踏实实、艰苦奋斗的求实精神;既有藐视困难的革命勇气,又有战胜困难的革命毅力。革命的理想加上革命的实践,这正是英雄们“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力量的源泉。
登山是这样,办任何事情也都是这样。
远大的革命理想和科学的求实精神相结合,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者完整的革命精神。没有革命的理想,一切实践自然都失去了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明确的政治目的。有了革命的理想,而没有具体的实践,又怎样呢?那将是:任何美好的理想也不过是空想,永远也不能实现。可见得,理想是实践的指南,实践是理想的体现。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几句话说得好:“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又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姑且不论老子的哲学思想如何,他这一些话里包含着一个朴素的辩证观点,那意思是说:艰巨的事业要从简单的事情入手,伟大的事业要从细小的事情入手。参天的大树始于幼小的萌芽,巍峨的高楼始于一砖一木的垒筑,千里的路途始于一步一步的行走。
道理是很清楚的。走路要一步一步地去走,事情要一点一滴地去做。你要革命,你就要真正有革命的实际行动;你要建设,你就得从一砖一瓦、一木一石开始;你要变穷为富,你就要艰苦奋斗;你要掌握科学知识,你就要苦学苦钻;你要指导工作,推动工作前进,你就要具体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邢燕子、荆焕云、朱玉琪等等这些有志气的青年,决心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这决心不能算小,可是他们实现这个誓言的措施正是从具体的行动开始,到农村去,到农业战线上去参加实际的劳动。初中程度的农村青年李始美,成为白蚁专家和中山大学的教授;二十三岁的青年农民周汉华,用水稻同高粱远缘杂交,试验出五个优良水稻品种;二十岁的青年农民何文义,一个化学符号也不认识,用三口大锅办起了一座化工厂……。他们都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高瞻远瞩,实事求是的有理想的实干家。
面对着这样的事实,有人常常表示赞成他们的理想,却反对他们的行动,说是:“你看!这些人多傻,净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看来,他们反对的是些小事,实际反对的正是大事;看来,他们不赞成那些青年们的具体行动,实际上不赞成的正是青年们革命的理想;看来,他们反对的是“足下”之始,实际反对的正是“千里之行”。
“千里之行”和“始于足下”,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千里之行”是我们的目标;“始于足下”是从当前的现实出发。无产阶级革命者从来都十分重视革命的理想。没有革命的理想,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我们是共产主义者,我们的理想就是要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但同时,我们又十分重视革命的实践,因为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从来都严格地依据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分析,来制定自己的政策,并且切切实实地去完成每一件具体工作。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所以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绩,那不正是由于: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和一系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把严格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最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吗?既有远行“千里”的革命大志,又有“始于足下”的求实精神,由小而大,积少成多,由近及远,一步一步坚定地走下去,理想的目标是一定要实现,而且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我们区别于那些高谈阔论的空谈家,因为幻想着不经过艰苦的斗争就可以出现一个理想的境界,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以后也永远不会有。眼望着千里之外,但是一步也不动,那么,千里之遥的距离永远是不可能自行缩短的。这道理不是清清楚楚的吗?
我们也区别于那些庸庸碌碌的经验家。他们的眼睛只看着脚下,只看着已经走过的道路,却看不到远大的前程。他们的胸怀就像他们所走的道路那么狭窄。如果他们不用坚定的革命理想来照亮自己的前进道路,那就很可能迷失方向。
“登山必自卑,远行必自迩”。高瞻远瞩而又大踏步前进的人,永远也不会满足于“足下”的成绩,因为理想无止境,道路无尽头。我们永远满怀信心,昂首阔步一直向前走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