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高举节约焦炭红旗 少用焦多炼铁 大高炉—鞍钢十号炉每吨铁用焦631公斤 小高炉—昆钢一号炉每吨铁用焦822公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0-14
第3版()
专栏:

高举节约焦炭红旗 少用焦多炼铁
大高炉—鞍钢十号炉每吨铁用焦631公斤
小高炉—昆钢一号炉每吨铁用焦822公斤
新华社鞍山13日电 鞍钢高炉王——十号高炉,全炉职工人人精打细算,少用焦多炼铁,使每一公斤焦炭都发挥了最大的作用。今年1至9月份,这座高炉平均炼一吨铁所消耗的焦炭达到六百三十一公斤;比去年降低二十六公斤。尤其8月份以来,又逐月逐旬下降,9月下旬下降到六百二十五公斤,10月初又下降到六百二十公斤以下,为国家节约了大量优质冶金焦炭,成为鞍钢高炉群中节约焦炭的一面鲜艳的红旗。
十号高炉是我国当前最大的现代化高炉。年初,炼铁厂党委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风为纲”的冶炼操作方针,这个方针要求少用焦炭多炼铁。当时十号高炉部分人却认为多炼铁,必须多用焦炭。针对这种思想,十号高炉党支部一面对职工进行节约焦炭的重要意义的教育,经过教育,多数人认为“少用焦炭能够多炼铁”。一面从实践中找出节约焦炭的切实措施,党支部书记石忠献亲自率领工人进行这一试验。他们改进了布料方法,调整了瓦斯分布,结果使每炼一吨铁耗用焦炭比过去降低二十公斤。全炉职工从此解放了思想,进一步提高了对节约焦炭的信心,大家齐心协力贯彻新的操作方针,实现了多炼铁、少用焦炭的要求。今年3月以来,这座高炉在节约焦炭方面一直跑在全厂高炉最前边。
十号高炉职工在贯彻“以风为纲”的冶炼操作方针过程中,根据现代化高炉连续生产的特点,非常注意加强四班团结,统一四班操作。全炉职工齐心协力地把四个班结成一体,上班与下班展开了接力赛和对手赛,四班工长之间、瓦斯工之间,互通情报,共谋善断,发现问题及时协力攻克。有一天,炉长解本怀接班之后,对一天生产中焦炭耗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中班焦比比往日高,就同瓦斯工一起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认真分析,找出了是因炉子不顺行,加风机会不对头的缘故,他除了自己在操作当中扭转炉况不顺之外,还告诉各班稳定炉况,逐渐加风,这样一个班接着一个班猛攻关键,很快就使炉况正常了,焦比又降低到原来的水平。十号高炉就这样在炉况、配料、风温、布料等各个环节上,都做到了四个班关关有人把守,一关不漏,使9月以来焦比逐旬降低。
在每一班当中,各个工序都踩一个鼓点,迈一个步子,每一道工序都紧密配合,保证炉况顺利。这座高炉所用的烧结矿是由三个单位供应的,而各单位的烧结矿成分和含铁量都不一样,这样,每变换一次料,如果各工序配合不及时,就会浪费数百吨焦炭。原料工人每当变料时,马上把成分、品位、粒度准确地通知工长,工长就迅速改变焦比。
十号高炉职工总是不满足既得成绩、虚心学习兄弟高炉先进经验,补充自己不足。他们听说六号高炉出现了“稳定炉温”的先进经验,党支部马上派工长、老工人前去学习,回来当天就根据六高炉的经验,结合十高炉热风温度低的情况,组织工长、老工人、技术人员争鸣,找出了在稳定炉温的同时,应当不断提高热风温度的操作关键。接着,负责操纵热风炉的各班瓦斯工展开了联合攻关赛。甲班烧炉能手徐宝库一马当先,他实行了勤调正瓦斯量、勤联系、勤检查管道的“三勤”操作法,使热风温度在四班当中拔尖。徐宝库为了让其它三班很快赶上和超过自己,主动把经验传授给大家,实现了班班高风温,全炉热风温度由八百五十度一跃达到九百度以上,从此高炉焦比有了进一步降低。
现在,全炉职工已把这些新的操作方法,经过分析、鉴定、修改、补充,建立了调正负荷、提高风温等七项制度。由于全炉职工齐心努力,不仅在节约焦炭上争占了大型高炉的最前锋,而且1月到9月超额完成了生铁生产计划,质量达到99%。实现了全面持续大跃进。
新华社昆明13日电 昆明钢铁公司炼铁厂一号高炉职工今年1至9月,平均每炼一吨铁只用八百二十二公斤焦炭,其中8月份平均炼一吨铁仅用焦炭六百三十三公斤,成为云南省小高炉节约用焦的一面红旗。
昆明钢铁公司一号高炉是一座容积为七十一立方米的小高炉。今年以来,随着公司其它新建高炉的投入生产,对焦炭的需要量大大增加。一号高炉车间党总支从年初起就抓紧了节约焦炭的工作。车间党组织、行政、工会、共青团的负责干部分工跟班劳动,利用班前班后会等机会对职工进行“节约焦炭人人有责”的教育。在大家树立了节约焦炭观念的基础上,车间干部又同群众一道,总结了这座高炉过去节约用焦的经验,加以推行,取得了显著效果。
这座高炉在节约焦炭方面,主要是抓住了以下五个关键:
首先是抓住原料关。根据一号高炉过去的经验,凡是矿石的粒度合格,夹杂的废石小,入炉以后容易熔化,消耗的焦炭相对减少。车间干部总结了王保小组的先进经验。这个组在矿石入炉以前,认真地加以精选,大块的破碎,碎粉末进行筛分,遇到废石就拣出来,因此做到了精料。车间领导方面组织炉后三个班的工人向王保小组学习,并开展三班之间的表演赛,使王保小组的经验迅速在炉后推广,保证原料在入炉前消灭了大块、粉末和废石。各班工人还自觉地建立了责任制度,把矿石精选好才下班,原料不合格不交班,处理原料的另一办法是焙烧石灰石。根据一号高炉试验,石灰石经过焙烧以后,含氧化钙的成份由53%左右提高到了70%左右。这样,石灰石的用量可以减少,入炉以后,分解时消耗的热量也减少,可以节约焦炭8%至10%。这个办法试验成功以后,一号高炉职工自己动手,在炉后建起了两个土炉子,把石灰石全部焙烧以后再送入高炉。
第二,抓紧上料关。过去,这座炉子空料现象比较多,最严重的一个班空料达六小时,每空一次料,要连续加空焦,造成焦炭的大量浪费。据车间干部调查,在同样条件下,空料的时候每炼一吨铁要消耗一千二百公斤焦炭,而不空料只需要六百多公斤。车间党总支负责人武继明在跟班劳动中发现了发生空料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炉后劳动组织不合理和卷扬机上的料车到炉顶时经常跳槽。找出原因以后,车间党总支发动群众对症下药,改进了炉后的劳动组织,改变了上料忙闲不均的现象。并且针对料车经常跳槽的问题,对卷扬机司机进行了安全生产的教育,统一三班操作,建立了责任制。解决以上三个问题以后,每班上料由过去最高六十四批增加到最高七十九批,保证了上料及时。几个月来,没有发生过因操作问题而使高炉空料的现象。
第三,提高风温,减少空焦。一号高炉共有四座热风炉,过去每隔三、四个星期才清一次灰。由于清灰不勤,热风炉格子砖的孔被灰堵塞,加以热风炉工人全部是1958年以后进厂的青年学徒工,操作不熟练,常常造成风温不高,只得靠加定期空焦来提高炉温,上几批料就加一批空焦,浪费很大。车间干部首先教育热风炉工人勤清灰,由过去三、四个星期缩短到每个星期清一次灰,同时又采取讲课、办训练班、开现场会、开展技术表演赛等办法,迅速提高了热风炉工人的技术水平,使热风炉风温由去年平均六百多度提高到今年平均七百五十五度,停止了加定期空焦,仅此一项,今年就节约了七百多吨焦炭,可供这座高炉用十天。
第四,正确掌握高炉炉况,减少和避免事故。这座炉子的实践证明,凡是炉子运行不顺,特别是发生了事故,不但影响产量质量,而且造成原料和焦炭的严重浪费。他们通过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找到了一套同事故作斗争的办法,即“两勤(勤观察、勤分析)、一正确(正确处理炉况)、三结合(值班车间主任、工长和炉口工共同研究炉况)”的操作方法,每出完一炉铁,值班车间主任、工长和炉口工就对炉子进行一次会诊,针对炉子运行情况和发现的毛病,及时加以处理,避免造成事故。
第五,充分利用碎焦,提高焦炭的利用率。过去,四十毫米以下的焦丁都不用,堆积在料场上。在职工们树立了“爱焦如爱粮”的思想以后,组织力量加以回收,把十五毫米到四十毫米的焦丁筛出来,在不影响高炉内透气性的原则下,分批加入炉内,结果对炉子并没有影响,反而有助于炉子的燃烧。自从回收焦丁以后,这座炉子每天可节约四、五吨焦炭。(附图片)
照片说明(从左到右)
图一: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矿几十台电铲司机开展红旗竞赛,采煤电铲和剥土电铲相互比武,力争缩短装车时间,看谁提前跨进1961年。
新华社记者 李福德、贾承滨摄
图二:四川南广庙车站职工创造坑道装车,大大加快了焦炭的装车效率,帮助四川省汽车运输高产标兵组——乐山运输公司谢选清行车小组高产更高产。
新华社记者 游云谷摄
图三:浙江绍兴钢铁厂职工掀起大搞“无碎焦”运动,争取多炼焦、炼好焦,保证钢铁增产。洗煤工人正在制订保证炼焦质量的操作制度。
新华社记者 卢良摄
图四:四川乐山钢铁厂职工在平地建炉,利用两年来堆积的焦粉、矿粉大搞烧结矿。现在,每天生产的烧结矿可供两座三十三立方米高炉使用。
新华社记者 游云谷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