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东海明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0-14
第8版()
专栏:

东海明珠
袁鹰
“舟山十八坳,坳坳出的金和宝。”这话说的是舟山岛上物产丰饶,就像金银财宝那样采不尽,用不完。若是用这句话来比拟舟山群岛的上千个岛屿,也同样合适。那些星罗棋布在东海上的大大小小的岛屿,像一颗颗明珠,一颗颗宝石,镶嵌在滚腾着碧浪的绿玻璃上,五彩缤纷,晶莹夺目。然而,若是把这“金和宝”用来比拟舟山群岛人民的发愤图强、改变面貌的志气,向岛要粮、向海要宝的气概,就更加合适了。
不信且看蚂蚁岛。
我们乘坐的公社的航船刚在蚂蚁岛靠岸的时候,停靠在码头上的几只大机帆船上,正响着摆弄机器的叮叮当当的声音。几个年青的小伙子和渔家姑娘,在甲板上正忙得满头大汗,一见航船回来了,就朝着船上嚷嚷:
“李书记回来了?零件有了吗?”
公社党委副书记正站在航船的甲板上,一面忙着把两箱刚从沈家门配回来的机器零件和工具搬上岸,一面指着一对正在修理的大机帆船对我们说:
“喏,这就是草绳船,现在已经改装了!”
草绳船的来历,我们是晓得一些的。1954年,党向渔民指出:“向远洋进军!”为沿海渔民指出了前进的目标。蚂蚁岛的渔民们兴高彩烈地响应了党的号召,磨拳擦掌,准备走出桃花港,第一次到远洋去。可是,去远洋,就得要大船,小小的张网船怎么受得住远洋的风浪呢?当时,虽是刚刚成立了四社合一、政社合一的大社,虽是合成了一个具有人民公社性质的大家庭,但是,蚂蚁岛毕竟是个穷岛啊,全社仅有的一只大木船还是从渔霸手里没收来的,四个社交到一起的公积金,总共才只有十块钱。打一对大捕鱼船要多少钱呢?差不多要一万块钱。政府给贷了款,打了三只。可是渔民们说:我们是国家的建设者,不能只吃“伸手牌”香烟呵?妇女们说:搓草绳也要搓出一对大捕鱼船来!于是,一场为船而战的苦战开始了,全岛妇女,从老婆婆到小姑娘,一起动手,搓了三天三夜,换来了九千元,果然赚回了一对大捕鱼船。这是蚂蚁岛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远洋船队的第一对船。后来给这支船队定名的时候,有人建议给这对值得纪念的船命名为“妇女一号”,妇女们却不同意,她们说:这才只是我们妇女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的开头,到办机帆船的时候再取个“妇女一号”吧,日子还长得很哩!大家一想,这道理也对,干脆就叫它们“草绳船”吧,一来纪念妇女们的功绩;二来呢,“搓绳起头难,办事开头难”。大社刚成立,前面还有许多困难,取这个名字,也可以勉励大家不要自满,永远保持搓草绳搓出船来的那股干劲。
这是旧话了。这对船在去年公社实现机帆化的时候已经改了装,也已经被正式命名为“妇女一号”,但是,人们仍然怀着一种自豪而亲切的心情,叫着它们的本名,就像母亲总爱叫唤长大了的儿女的乳名一样。
从码头迤逦向西,就看到一排排瓦屋和草屋,有的在劈竹子,有的在锯木材,有的在打铁,在那集中的几间里,摆着五台车床、刨床和钻床。
来到这里,党委副书记就更像回到自己的家,向外人介绍这些车间和机器,就跟介绍自己家里人一样。这不仅因为他在党委分工管工业,整天跟工人一起劳动,跟机器打交道;更因为他是社里最早的工人之一,最早的技术人员之一。这些厂子白手起家,一天天扩展;这些年青的机械工人们从高小毕业生到成为熟练的技工,成为熟练的轮机手,一天天增加,这当中有党的心血,也有他的一份努力。
“早先”,副书记说:“机器坏了,就要上沈家门舟山船厂去修。船厂的职工同志很热情,可是去修一次就是一千多元,船太多,一排队,起码就要十天半月。一对船停十天半月,要少捕多少鱼!党委说,下决心自己来修!三天工夫,就把工厂办起来了。”
这个三天办起来的修配厂,全部工具和材料,都是从船上搜罗来的一批旧料,只打了一张木凳当工作台,算是唯一新置的设备。工人一共就是五个(其中一个就是这位副书记)。五个人咬紧牙关,边学边干,边试边修,把一台柴油机修好,在船老大不太放心的眼光注视下装上船,出洋捕带鱼去了。船离港的那天,五个人伫立在码头上,眯起眼睛细看,竖起耳朵细听,直到船影在海天远处消失,还不想离开,就像五颗心全被那对船带到远洋去了。副书记笑着说:
“那几天呀,真是提心吊胆,饭也吃勿落,不知那台机器会不会出毛病。一直到船安全地回来,才放下心。”
这是1958年的事。
1959年,还是这个厂,就开始自己制造机帆船了。
“今年,我们做到了小修不出舱,中修不出船,大修不出社。”说这话的时候,党委副书记抑止不住喜悦而激动的心情。这个渔工出身的蚂蚁岛人,旧制度在惊涛骇浪的小船上和吃不饱穿不暖的草棚里送走了他的少年时光,党把他从一个普通的捕鱼人培养成为搞机器的内行,培养成能负责一个公社全部工业的出色干部。
这种苦干实干的精神,在蚂蚁岛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看到报上登了安徽什么地方在试制风力推动机,马上就派人去取经;机帆船增加了,就挑选一部分青少年去跟老大和轮机手学三、四个月,作为一项严肃的任务;到外面技术学校学习机器、水产的年青人,公社负担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费用;……我们在蚂蚁岛上走来走去,到处都能看到“搓草绳搓出大对船来”的风格:当年渔霸住的“三道衙门”,刷上五个大字:废品积累处。人们从海底把用过的草绠捞起来,密密地再扎上一层稻草,又能使上半年;老网、老竹、老篾,原来都作为废品处理的,现在经过人的勤劳的双手,让它们再恢复青春。不论在街上还是在海边,不论在车间还是船上,勤俭,成了人们最常用的字眼。社员们在比思想、比干劲、比学习之后,还有一比:比银行存款。人人都懂得:把钱节约下来存到银行支援国家建设或者投资增加公共财富,是最光荣的事,而挥霍浪费,却是一种最不光彩的耻辱。连孩子们也都知道勤俭,当他们在街边看到一件坏了的工具甚至一块小的木头扔在那里没有人管的时候,也会去捡起来,交到“废品积累处”去,或者,就?喝一声:
“勤俭噢,快快拾起来。”
我们在一个喧闹的清晨告别蚂蚁岛回定海去。公社党委号召全体社员大战七天,超额完成远近洋作业的生产计划来迎接我们伟大共和国的生日。在修配厂修理机器的大机帆船,夜以继日地抢修,一对一对地扬帆出海,乘风破浪直驶嵊泗洋面,去赶桂花鱼汛。那对草绳船已经在昨天修好开洋了;另一对船正在竖起桅杆,从岸上往船上装水装柴油;修配厂里马达声彻夜未停,震碎了海面上的晓雾;木工车间里,白班工人刚上班,在锯木材,劈竹篾。在埠头,几位老年人正在补网和扎草绠;一群少先队员正在从夜里回来的船上,把一担担的海蜇往加工厂里挑。参加近洋作业的生产队员们,那是在天还没有亮以前就到港外去,此刻大约正在捞起一网又一网的海蜇和鱼虾。
航船离岸了。党委书记向我们再一次挥挥手,同修船的人们又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地往回办公室的路上走。昨夜,讨论节约粮食的全体社员大会开到深夜,党委书记还是坚持早晨学习两小时的制度。副书记仍旧回到他的厂里去,这几天他正亲自指导一个一个小青年在为食堂做一只蒸汽炉。
航船增加了速度,岸上的人声机器声也越来越远,越来越轻。可是,蚂蚁岛啊蚂蚁岛,纵使走到万里以外,走到天边,我们也会永远听到你那宏亮的声音的。你的千百种声音,你的两千多社员一心一德并肩前进的脚步声,汇成了十六个大字,那就是刷在后坳中学校屋顶上、老远就看得清清楚楚的十六个字:发愤图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改变面貌。这是代表了中国六亿人民意志的声音。它将像东海浪涛一样永远激荡人心,像东海明珠一样永远光辉四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