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万众一心闹秋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10-15
第3版()
专栏:甘肃通讯

万众一心闹秋播
本报通讯员集体采写
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每个甘肃人的心弦都被“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角激荡着!
当东方的曙光刚一露头,从陇东老区的董志塬到陇南山区的白龙江畔,从河西走廊到华家岭上,播种冬麦的“咔?,咔?”耧声,轻盈地在长空里飘拂;运肥、送种子的牛车、马车和人拉车不绝于途。人们带着秋季收获的愉快,又信心十足地卷入一场紧张的种麦战斗。在这场紧张战斗中,不分行业,不分职别,不分城乡,工农商学兵拧成一股劲,齐心协力,为争取明年夏季收到更多夏粮多出一把力。
董志塬人远途送深情
董志塬,是黄土高原上著名的“粮仓”。我们站在这块辽阔富饶的大地上,举目四望,沉甸甸、黄橙橙的糜谷,舒展地躺倒在田埂上;犁过的茬田,露出湿润润的脸蛋,笑迎着人们撒下的丰收种籽。就在这个紧张的时刻,中共平凉市委打来电话,邀请赵祖琦和王佐仁两名摇耧能手,去传授冬小麦的下种技术。董志塬人毫不吝啬地答应了。
赵祖琦、王佐仁带着董志塬人的嘱托,带了最好的三齿摇耧到平凉市来了。赵祖琦是肖金人民公社兴荣生产队的摇耧能手,王佐仁是先进生产队的摇耧行家。一路上,他俩把三齿摇耧保护得好好的。说起这三齿摇耧,还有一小段故事:赵祖琦接到公社要他到平凉市传授摇耧技术的通知后,高兴的三步并作两步一直往农具保管室跑,心想走远路去传授技术,不带张好耧咋行呢!他还没走到保管室,就遇见队长扛着三齿耧找他来了。队长兴奋地说:“老赵,我知道你要来取耧去传授技术,这是咱队的光荣,也是董志塬人的光荣,你可要好好完成这个任务呀!”再说王佐仁吧,先进生产队的党支部书记在通知他的同时,就带来了一张好耧,鼓励王佐仁说:“平凉市的丰收就是我们的丰收,你要好好给他们传授技术,啥时完成任务,啥时回来。”他俩来到平凉市以后,马上到泾河人民公社和草峰人民公社传授播种技术,社员们都称赞他们是“董志塬上来的亲人”。
干群齐心合力巧种麦
我们走进陇西县孔雀公社西联生产队的办公室,屋子里静悄悄的。
“书记在不在?”“不在,同社员一道下地种麦去了!”当我们转身走出来的时候,听到里面的人不耐烦地嘀咕说:“这会儿你可就别想在屋里找到他罗!”
这是一个八十六户人家的生产队。管理委员会的十一名委员、八个作业队长,除会计下地统计数字、公布出勤率外,书记、队长、委员都成天扛着秋种工具跟社员并肩劳动,领导生产。党支部书记乔映云就是这个战斗中顶呱呱的一名指挥员。
今秋,摆在面前的“三秋”任务是:适时播种二百五十多亩冬小麦,耕翻近千亩夏秋田茬地,抢收夏秋黄熟田,但全队参加“三秋”工作的劳动力只有一百六十多。这个艰巨的任务,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党支部书记乔映云的肩上。他的心中捉摸着一笔账:按一般进度,这些农活得花四个月才能干完,这怎么行呢?乔映云决定向有经验的社员们请教。于是,他就亲自召开老农会,巧妙地安排了劳力,同时趁热打铁,号召人人献计,向工具要劳力。这样,大大激发了社员们的“巧干”精神。由于制造出吸风灶、切菜机、洗菜机,提高工效一倍以上,全队五个食堂因此而腾出了一批炊事员、管理员,直接投入了秋播第一线。早在1958年从城里购进来的二十一部山地犁,大家也用起来了。
“五老”检查秋种
天祝古浪镇公社暖泉生产队的冯万贵、柴如林、李高堂、高文儒、郑六爷五个老人,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农。他们有生产经验,腿勤眼尖,脾气直爽,见事就管,有话就说。他们虽做不动重活,但也不愿意闲蹲在家里,每天都要到地里转转,饲养院看看,发现问题就批评,有意见就向支部提出。由于这样,他们被社员称为“五老检查团”。被评为古浪镇公社的红旗标兵。
播种开始了,老人们的干劲更足了,腿跑得更勤了,几乎每一项任务,他们都要主动地细心检查、指导。公社党委在联泉队推广了带水籽耧播种,社员们套着车,赶着驴,往地里运水。这时候,柴如林、冯万贵等三个老人,到了二小队,发现有一块地里没上肥料。老人们就抓住这个问题,对二小队的社员说:“党要求我们好好生产,你们地里却不上肥料,那还能行?”社员们觉得老人说的有道理,就家家户户设立了尿缸、尿盆,把积的尿肥送到地里,用尿和水混合起来,一次入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